白城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qiè)   婆(suō)   坦荡如(dǐ) 解(pōu)

B. 溅(bèng) 伶(dīng) 忍俊不(jīn)   (àn)然失色

C. 枝(qiú)   穿( chuō)  心无旁(wù) (qìng)竹难书

D. 怀(miǎn)  和(xùn)   赫有名(hè) 虚与委蛇(wēi y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   shàng cuàn)改  振聋发

B.   )形 抑扬顿

C.  qiáo)首  quán 正襟

D.   chuò qiāo)然 锐不可

3、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 粗制造(làn )   见(piē)   (jī )   责(jié)

B. 千山万(hè )   睥睨(bìnì )   蜒(wān )   人静(lǎn)

C. 目光灼(zhuó)   (zī)   尺(zhǐ)   (zhī)

D. 自不力(liàng)   笑(shěn)   取(mú)   钉(mǎo )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裁(zhòng)首(qiáo)娴(shú)精竭虑(dān)

B.杀(lù)抵(nài)形(jī)深痛绝(wù)

C.责(jié)同(jǐ)亮(zèng)正危坐(jīng)

D.刻(juàn)要(sài)光(yíng)藏污垢(nà)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战歌”。李贺在诗中描绘了一场_____的战争,赞颂了作战将士________的精神。(均用四字词语回答)

【2】你从诗中看到了几种色彩?请写出至少三种。任选连续两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色彩在你脑海中勾勒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课文默写

(1)淮南秋雨夜,  

(2) ,相伴过年华。

(3)转觉鸬鹚毛色下,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5)   ,归思方悠哉。  

(6) ,怅望青田云水遥。

(7)但是它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六时起床,锻炼身体,每日练武读书,吃的是粗茶淡饭,过的是简朴生活。当时东北军还有十四万人,他除了同军官以外,还同部下直接接触。东北军开始出现 了新面貌。怀疑派逐渐相信,他又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人,因此认真对待他在回国时 立下的誓言:他要把毕生精力用于收复满洲,为人民雪耻。

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由于与共产党没有关系,他不得不自找避难的地方。“我早想当共产党,”他怀念地告诉我,“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

一九0七年,我到成都,在一个体育学校里读一年书,后来回到故乡仪陇县,在本县高等小学里教体操。一九0九年,我到云南的省会云南府,进了云南讲武堂,直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发生后才离校。我的志愿总是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 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1)上面材料节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2)上面材料分别写到了《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三个人物,甲文中的“他”是_________,乙文中的“他”是_________,丙文中的“我”是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側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搖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地亦是非常的骄做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奭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初;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没廷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地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从母亲数落她被父亲喝止住,你从母亲未说完的话语中读出父母隐藏的事件么?请写出来。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上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身高、体重、模样,还有对事物的看法,还包括内心逐渐涌入了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很多问题竟然也能像大人一样分析,看到表象以下。虽然失去了一些原始的单纯和安静,但我们在慢慢长大。由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成长的过程会经历曲折坎坷,成长会伴随着内心世界的变化。

请以“我在变化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