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国学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

②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

③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④比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

⑤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

A.③②④①⑤

B.⑤②④①③

C.⑤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⑤

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穿过广场,望见清式建筑群檐牙高啄,错落有致。

②走出大殿,登上最高处的南岭塔,俯瞰天后宫,远眺大海,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③一下车,只见天后宫依山傍海,翠峰环绕。

④那天,清风轻拂,我来到神往已久的南沙天后宫。

⑤刚进大门,仰头见天后巨像居高临下,面朝大海,屹立于广场正中。

⑥拾级而上,穿过建筑群,走进正殿,看到天后娘娘端坐殿中,四海龙王侍立两旁。

A. ④⑤③⑥②①   B. ③④⑤⑥①②   C. ④③⑤①⑥②   D. ③④⑥⑤②①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田(chóu)            纽(shū)            (liǔ)            不折不(náo)

B.隙(xià)               榭(xuān)        (lüè)            惟妙惟(xiào)

C.时(zàn)               (tán)            黑(yǒu)          首低眉(hàn)

D.死(nì)                 (dìng)          (zhǎn)        惨绝人(huán)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B.新建成的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球拍、球衣、球鞋和鞋柜等乒乓器材。

C.今天,“美丽中国”已不是简单的描述性词语,而是中华民族上上下下共同追求的愿景。

D.《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政府各类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渔家傲》《武陵春》,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拟]准备、打算。②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1】下面对《渔家傲》《武陵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告诉我们,词人仿佛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表明历经千辛万苦的词人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

B.“殷勤问我归何处”中“殷勤”的意思是“情意恳切”。天帝的询问让孤苦的词人感到了温暖。

C.“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此句写出了词人历经磨难、人到暮年写不出惊人词句的无奈。

D.“物是人非事事休”中“物是人非”的意思是“景物依旧,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点出了词人愁苦的原因。“休”是“完结”的意思,表明词人的情绪低落到极点。

【2】上面两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都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__。《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写出了词人情感的波动,感人至深,体现了李清照词一贯的婉约风格。《渔家傲》借助__________营造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读《渔家傲》,仿佛能看到九万里的高空有大鹏鸟振翅高飞,能听到李清照的大声疾呼“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对__________的追求。《渔家傲》在李清照作品中别具一格,体现出__________风格。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名句作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转觉鸬鹚毛色下, 。(白居易《池鹤》)

  ,寻常百姓家。(葛天民《迎燕》)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某班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任务一:(辨析人物)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他”指的是(1)_________(填人名)。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他”指的是(2)________(填人名)。

任务二:(体会特点)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

 

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感受精神)

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红”是属于红军战士的奋斗色彩,如“红军”“红星”“红小鬼”……同学们对“红”的内涵展开了讨论,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将其补充完整。

甲:我认为,“红”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不怕牺牲、奋力拼搏的精神,在第五章《长征》中,我不但看到红军战士们忍饥挨饿过草地,还看到他们___________(概括情节)。

乙:我理解为____________的精神,你看书中“红小鬼”____________(概括情节)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中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颌,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九天:喻皇宫。②阊阖(chāng hé),指宫门。③冕旒(miǎn 1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

【1】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________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____________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兵马俑

(3)_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相同的。

C.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D.第④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在驶向秦俑馆路上的情形,引出下文对秦兵马俑的所见所感。

E.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3】品味第⑦段画线句的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

【4】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为什么①~③段却详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生活因______而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600-8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