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首(qiáo) 息(bǐng) 然(qiǎo) 刻(juān)

B.责(jié) 彩(hè) 步(duó) 禁(gù)

C.酒(sì) 侏(rú) 亮(zèng) 然(àng)

D.热(zhì) 然(cù) 息(zhì) 隙(xià)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xíng)辈       (kàng)奋       (shuāi)草连天

B.(yùn)育       (sōng)       天衣无(fèng)

C.雾(ǎi)       (zhǔ)咐       (gá)然而止

D.震(hàn)       (méng)发       (zhǎng)莺飞

3、下面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的一项是(     

期末临近,各学科的考试。面对繁琐的学习任务,有些同学,有些同学得心应手;上课时,有些同学散漫怠情,有些同学专心致志;复习时,有些同学、敷衍了事,有些同学制定计划、有条不紊;考试时,有些同学对成绩不以为意,有些同学信心满满、全力以赴。学习态度决定学习高度,正在考试的你,愿意成为哪一种考生呢?

A.①络绎不绝     ②不知不觉     ③漫不经心

B.①络绎不绝     ②不知所措     ③漫无边际

C.①接踵而至     ②不知不觉     ③漫无边际

D.①接踵而至     ②不知所措     ③漫不经心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的景物。

C. 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句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有同学搜集到下列一段文字,阅读后,请完成相关空格。

A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A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1)该选段选自_______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选段中的A是_________________

(2)A四次跨过死亡的经历,让你感受到他怎样的人物形象?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①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②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③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a

④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⑤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⑥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⑦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⑧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⑨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b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c

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d

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句写出“他”没有主见,甘受他人摆布,呼应了前一段所说的“计划容易,执行好难”。

B.b句“嗫嚅”意为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生动形象地写了他当时的恐慌与愧疚。

C.c句写父亲“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是因为他以自己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为傲,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D.d句写父亲艰辛的劳作,宽厚的胸怀感化了不求上进的“他”,让“他”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2】下列语句中不能表现“他”思想转变的一项是(     

A.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是皱纹的面容。

B.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C.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D.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火车上的相遇”为题,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他”由不上进变为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突出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使得故事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开头,叙写了“他”在大学里的种种表现,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与后来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C.文中的父亲虽然宽厚慈爱、吃苦耐劳,但他盲目相信自己的儿子,过分溺爱自己的儿子,使自己的儿子沉沦无用,成为一个颓丧的废人。

D.文章最后两段都是强调那个假期的难忘,第段侧重于“他”的成熟,第段侧重于“火车上的相遇”在“他”成长中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微写作

现在,在地铁、公交车站等公共场合,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有的在上网看书,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看视频……这部分人被称为“低头族”。

请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低头族”的看法。要求:①观点明确②理由充分③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