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补写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A.闲与山妻谈故事

B.闲与良妻谈故事

C.戏与山妻谈故事

D.戏与良妻谈故事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B.《诗经》又叫《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

C.贺敬之《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D.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来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这一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簌簌(sù)   纤(qiàn)  颓唐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B. 嶙(lín)峋 遏(è)制 折(zhē)  抑扬顿措 和言悦色

C. 琐(suŏ)屑 瞥(piě)见 劳禄 殚(dān)精竭虑  眼花缭乱

D. 兴(xìng)  喧嚣xiāo   丘壑 因地治宜 摩肩接踵(zhŏng)

4、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近几年,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升温。这种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少都是针对孩子的。有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不应过早给孩子灌输诗词等传统文化知识。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反倒觉得就应该少年甚至幼儿做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属于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东西,这些东西越早继承越好。从娃娃抓起,用电视综艺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筑牢民族文化根基,不存在过早的问题。

A.“这种文化”指《中国诗词大会》,“灌输”是动词,“从”是介词。

B.“传统文化”和“电视节目”都是并列短语。“提出批评”是动宾短语。

C.“近几年,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升温。”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节目升温。”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属于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东西。”这个句子中“属于”是谓语。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①行军:出征的军队。 ②火山: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③太白:亦称金星,古人 认为它的出现预示敌人的败亡。

1请分析“看君马去疾如鸟”的表达效果。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3)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周渊明《饮酒》)

(4)山水有情,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山水之脉脉。山色如画,《野望》中“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呈现了美丽的秋色;水能寄思,《渡荆门送别》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故乡流水送李白出蜀,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5)亭台楼阁总关情,朱敦儒的(相见欢)中“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借登楼意象铺展痛切的质疑和无望的感叹;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亭台风物表现时光飞逝。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傅雷家书》中的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②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③……

④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傅雷家书》节选)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家乡上海浦东,墓碑正面镌刻着傅雷家书中名言,这句名言是: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B.《傅雷家书》中傅雷告诉儿子,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时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生本来就是短暂的,是一场短跑。

C.《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经典的“教子篇”。

D.傅雷教育傅聪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2】上述几段文字可以看出傅雷从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3】读经典名著可以形成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读了前两段文字后,结合自身的体会,简要回答怎样才能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又飘香

①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②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巧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③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④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⑤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⑥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粽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⑦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⑧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⑨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⑩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1】从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上看,第②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2】下面的句子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3】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啰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4】文章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端午的习俗里藏有一些历史、文化的故事。除了上文所述,请再简要述说一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自己的写作需要,自拟题目。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诗歌除外,文体自选;书写工整,标点正确,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