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膏药   探察   污蔑   人情事故

B.致密   枯躁     演绎   行将旧木

C.帷幕   决择   震撼   轻歌曼舞

D.燎原   次第     漫溢   川流不息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湘江水畔的大舜雕塑像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B.这里的陶瓷工艺品每一件都构思新奇,造型轻巧,天衣无缝,人们只要见了都爱不释手。

C.坐落在在全州县才湾镇的湘江战役纪念馆,因为其特殊的意义,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D.钟南山不顾高龄,心存大爱,逆行而上敢担当,成为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

3、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

D.《经典常谈》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传习录》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

4、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看见)

B. 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 茅屋秋风所破歌()

D. 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赏析颈联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

2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   ”和“ ”,流露出诗人   之情。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前线情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 “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 “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4)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5)《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龟虽寿》中通过传说表明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诗人认为只要人的精神愉快,调养好身体,就能长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有一件事情使我感到迷惑。共产党人是怎样给他们的军队提供吃的、穿的和装备呢?像其他许多人一样,我原以为他们一定是完全靠劫掠来维持生活。我已经说过,我发现这种臆想是错误的,因为我看到,他们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着手建设他们自己的自给经济,单单是这件事实,就能够使他们守住一个根据地而不怕敌人的封锁。

红军声称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枪械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弹药是从敌军那里夺来的。如果说这是难以置信的话,我可以作证,我所看到的正规军基本上是用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和美国机关枪、步枪、自动步枪、毛瑟枪和山炮装备起来,这些武器都是大量地卖给南京政府的。

第二,共产党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这是事实,而在其他的中国军队中,这些人侵吞了大部分军费。在军队和苏区中厉行节约。实际上,军队给人民造成的唯一负担,是必须供给他们吃穿。

统计数字就说到这里,但是要了解中国红军为什么能在这几年中维持下来,必须对他们的内在精神、士气斗志、训练方法有所了解,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政治和军事领导要有所了解。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二)

目录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遭白匪追逐;造反者)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的由来(在长沙的日子;苏维埃运动)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真正的”红军;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游击战术;红军战士的生活)

【1】红军游击队的口号有哪些?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了解到中国红军有哪些“内在精神”?(写出三点)

【3】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千年智慧的气候密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千年智慧起源于黄河流域,为什么发源于这里?其中又蕴含了哪些气候密码?

②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黄河流域下游为平原,中游为黄土高原,上游则为地形复杂的高原。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北方西伯利亚冷空气双重影响,黄河中下游气候特点表现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与现今相比,史前中期的黄河流域温暖、潮湿,是人类所遇的最佳生态环境,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和农作物生长。温暖的气候,加上大河流域的优势,使得早期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开枝散叶。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农耕文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自然环境特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最初用于指导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

④作为人们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节气的划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学标准。

⑤《夏小正》一书记载了大量农事活动,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观察和记载的内容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日本天文学史家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研究指出《夏小正》星象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为夏朝初期)的实际天象。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⑥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耕时代的几千年里,黄河流域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它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又远播海外。但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天气气候和物候也会有差别,二十四节气在地域上有一定的适用性。

⑧近些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鹅毛大雪成了大雪节气的稀客。从人们的感知和科学数据都反映出,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天气气候发生了变化。

⑨尽管如此,二十四节气一直深受认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再完全依赖于二十四节气,但这一流传了千年的智慧依然照耀现代生活,作为人们安排农事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黄河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的象征。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农谚“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可以指导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

B.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又远播海外。

C.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物候没有差别,适用于任何地域。

D.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百姓的生产生活虽然不再完全依赖于二十四节气,但二十四节气仍是黄河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的象征。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1)《朗读者》第四期主持人说道:“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父母无私的养育,不断学习所积累下的智慧,都是最好的礼物。”

请以“礼物”为题写篇文章。

(2)同学们都有自己生活的家乡、养育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老师、学习成长的集体班级、小组。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爱我的   》 补充完整。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实感情。可以记叙经历、发议论、  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②选择第(2)个要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家乡、老师、同学等;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