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迷宫】
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sù)中国诗歌的源头,那里伫立着一部《诗经》,那些或恬静,或激昂的文字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的一部分。
B.桃子湖的四季美如画,春季,嫩柳吐绿,各种花次第开放;夏季,荷花摇曳,植物开始孕育(yùn)果实;秋季,菱香四溢,香飘满湖;冬季,银装素裹,各种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C.青少年沉迷于电子产品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它们是否有辐射,危害到健康;光是那份纵欲成瘾之态,也将成为他们健康成长路上最大的羁绊(pàn)。
D.芒种时节,麦子始熟,田野里弥(mǐ)漫着新麦的清香。置身其中,不禁萌发出要抓一把新麦送入口中的念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中,“热闹场面的记录”这个短语是偏正短语。
B.“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一句中,“丰富”是形容词。
C.“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一句中,宾语为“资料”。
D.“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个句子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组组照片让同学们感到节约的重要意义,倡议同学们切忌不要浪费粮食。
B.法国作家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响亮爽朗的笑声和真挚深情的眼神。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交流开辟了一条新路。
D.由于猪肉的成本持续上升,使消费者不得不调整菜谱,转而选择其他肉类。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丘壑hè 嶙峋xún 翘首qiáo 悄然qiǎo
B.婆娑suō 佃农diàn 篡改cuàn 国殇sāng
C.不逊xùn 诘责jé 狼藉jí 妯娌zhóu
D.踌躇chú 簌簌shù 差使chāi 镌刻juān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根据提示和理解填空。(7分)
(1) ,坐断东南战未休。
(2)舂谷持作饭, 。
(3)当年万里觅封侯, 。
(4) ?英雄末路当磨折。
(5)关河梦断何处? 。
(6)《朝天子·咏喇叭》中描写喇叭功用的句子是 , 。
7、读完名著《傅雷家书》后,同学们摘抄了自己感触颇深的句子,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总如下。
(1)从上面四个主题的句子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简要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我选择的主题是:____________我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
(2)殷殷嘱托、谆谆教诲,傅雷先生的家信是蕴藏着无穷人生力量的宝藏。请仿照下列句子,为本书再撰写一句推荐语。
立家国情怀,一封封书信如同光明永恒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奋进之路的方向;
明艺术追求,一封封书信如同晶莹剔透的明镜,照映着我们虔诚秉持的初心;
8、最后一课
范子平
①老李是路屯小学的教师,不过现在早已不再当老师了。
②我舅家就是路屯的。路屯村子不大,小学也小,学生最多时有三四个老师授课,那时老李被称作校长。但他带两个班,教书任务量仍是最大,后来慢慢就剩他一个老师了,复式班,老李教课照样出成绩,乡里统考成绩排序没有落后过。
③小学就在村东边路口。我小时候,有一次随母亲来舅家走亲戚,跟同路来的姨家表哥追逐打闹,一直打闹到学校院子里边,忽然眼前就耸起一座山,仰脸望去是一脸严肃的高个子,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老李。他不怒自威,压低声音道:“上课时间不得喧哗!”那声音像电视台播新闻的,把我们“镇”得一下子老实了,绷住嘴赶紧一溜儿小跑回舅家。
④老李被他妻子戏称为“两面派”:在家里穿着旧布衫,干农活儿一把好手,挽起裤腿下田地,锄草打药,收秋种麦,样样精通。一说去学校,他必定换上熨得服服帖帖的衬衫,打着折子的裤子,穿上擦得锃亮的皮鞋,戴好玳瑁眼镜,梳好头发,全身上下规规矩矩干干净净,好像刚从城市大机关过来一样。在家里地里,满嘴方言和俗言俚语,可一到学校,他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讲课交谈,都是地道的普通话。
⑤前年我在路屯办了个文具厂,这以后跟老李碰头磕面次数就多了,有空我也去学校,慢慢就很熟了。路屯跟周边村子一样,村民都争着出来打工,学校学生越来越少。老李提起来长吁短叹。这个我也有感觉,有的庄稼地荒了,村子大街小巷上,感觉越来越冷清了。有的家院长期关门闭户,开着门的也多是倚门坐着老头老太太。老李也迂执,每次见面,不仅给你说学生走掉几个,还要细细给你介绍走掉的学生情况,他们的名字,学习成绩,还有爱好和特点。比如说到张攀同学,老李说,他小名叫有才,我给他爹叮嘱了,是真有才呀!一点就透!那课文你讲半截他就全会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全乡统考就没有下来过前十名。要是能不耽搁,能一直上到高中,考大学肯定985,现在跟他爹娘去深圳了。我说过他的爹,你要是光说挣钱,不顾孩子上学,那不是捡芝麻丢西瓜,是捡芝麻丢灵芝啊!
⑥老李在路屯教书,一晃二十五六年了,模样慢慢变老了,头发稀了,眉毛淡了,脸皮糙了,唯有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依旧洪亮动听,经常穿过学校教室的后窗传到大路上。
⑦这天从小学经过,正好闹钟铃响,下课了。我见老李一手揽着一个学生从学校走出来。我打招呼说,放学了老李?老李点点头,把两个学生送出校门,回过头苦笑着说:“就剩他俩了。可,两个也得叫有学上啊!”
⑧以后每当从学校路过,听得见老李讲课,声音高低错落地从教室后窗传出来,我心里都生出一股肃穆的感觉,站定不想移步。听着他清风扑面的讲课声,能叫你杂芜烦躁的心顿时静下来。
⑨这次去南方谈生意好久才回,我到厂办处理了一些杂事,又休息了一会儿,就信步出门,鬼使神差就来到路屯小学的校园。我脚步轻轻的,恐怕打扰了老李讲课。
⑩也许跟我自己的心绪有关系,我觉得今天老李的声音尤其激昂,后音还带有一种悲壮感,传入我的耳膜,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房:
⑪“同学们,上次咱学的岁寒三友,指什么呀?对,松、竹、梅,其实是很普通很常见的植物,为什么被推崇呢,是因为拿来比喻和象征人的品格高尚,意志坚强……”
⑫“在咱们课外阅读里,还有什么以物喻人的呢?对,莲花,菊花,牡丹,杨树,柳树,蜡炬,高山,大海……说的很好!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是以花生喻人的。
⑬“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几件事?对的——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所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好了!同学们,这是最后一课,你们到家要自己学呀。”
⑭最后一课?我被吸引着,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室。老李昂立在讲台上,背后黑板上是一行行漂亮的板书,粉笔末飘满他的肩膀,一只手还紧紧握住一个粉笔头。那方正清瘦的脸上淌着汗水,一绺头发散落下来粘在额头上,眼镜已经从鼻梁上掉下半截,透过眼镜的目光,满怀希冀地望着讲台前边。
⑮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教室里空空如也,一个学生也没有!我惊呆了,说:“老李,您……”
⑯老李喃喃自语地说:“备好的课总要讲完吧……姜大明和吴小花也走了!”
⑰我说:“咱小学没学生了?”
⑱老李转过头来对我说:“他们的爹妈,打工都在大城市,他们的孩子去了,不会辍学吧?”
⑲我犹豫了一下,说:“不会的。”
⑳老李说:“你说的对!他们的爹娘都知道,只有上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选自《小说林》有删改
班级五小组开展以“热爱世界——感受人间烟火”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小说荐读。
小语和小文对《最后一课》进行了研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研讨记录单。
《最后一课》研讨记录单 | ||
12.小文:本篇小说,我打算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老李与“我”的生活交集,你能帮我补充完整吗? | ||
主要人物 | “我”的所见所闻 | “老李”的生活片段 |
老李 | 与老李的初遇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老李的两面 | (2)__________,学校穿衬衫,讲普通话。 | |
老李的(3)______ | 学校学生越来越少。 | |
老李的最后一课 | 没有学生,却(4)_________________ | |
13.小文:小说的语言兼叙述和描写,是点亮人物的关键,以下句子都具有这些特点,我们一起看看吧。 | ||
一晃二十五六年了,模样慢慢变老了,头发稀了,眉毛淡了,脸皮糙了,唯有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依旧洪亮动听,经常穿过学校教室的后窗传到大路上。 | (1)小语:这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小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备好的课总要讲完吧……姜大明和吴小花也走了!” | 小文:画横线的部分似乎赘余,能否删除? 小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4.小语: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能起到衬托的主要人物的作用,文中⑲段“我”犹豫之时,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 ||
15.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16.小文:如果要将本文编入文集,你觉得入选哪一本更合适?为什么? A.《师者之光》 B.《城乡变化》 C.《俗世奇人》 |
【1】小文:本篇小说,我打算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老李与“我”的生活交集,你能帮我补充完整吗?
【2】小文:小说的语言兼叙述和描写,是点亮人物的关键,以下句子都具有这些特点,我们一起看看吧。
【3】小语: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能起到衬托的主要人物的作用,文中⑲段“我”犹豫之时,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4】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小文:如果要将本文编入文集,你觉得入选哪一本更合适?为什么?
A《师者之光》 B.《城乡变化》 C.《俗世奇人》
9、按要求写作。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前几日有段视频在网络热传:一群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舞台上欢快地唱起这首《少年》,想必许多同学都曾激动过,鼓掌过。
“少年强则中国强”,有多少少年曾经放声歌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现在,你才是真正的少年,你在塑造着怎样的当代少年形象?
请以“我就是那个少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作文内容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