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全市上下必须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把每一份力量汇聚起来,把每个人的光辉融入时代的发展。

B.全国互联网金融整顿工作拉开帷幕,一些进行非法集资的组织机构成为中流砥柱

C.战鼓响起,硝烟弥漫,战士们冲向山下敌营,气势锐不可当

D.这是导师张教授当年的教导,如今,孙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自己的每一个弟子。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

B.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C.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作为奥运会主办国的公民,应当文明观赛事,理智看输赢,不要看到主队输球就大惊失色

B. 有些地方为增产粮食而盲目毁林开荒,结果事倍功半,不仅粮食没增产,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C. 尽管外界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非议不断,但在当地,各项工作仍按部就班地进行。

D.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无数读者。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的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大迁移”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C.《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D.《愚公移山》一文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鄂渚除夜书怀

来鹄(唐代)

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悽然。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

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

①来鹄,江西南昌人。举进士,屡试落第。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流落荆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充分地写出了特殊际遇中的复杂情感,哀婉动人。

B.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叙述自己躲避战乱,流落他乡的落魄情景,照应标题。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一个“拨”字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孤寂愁闷,百无聊赖的情状。

D.尾联诗人感叹自己一事无成,但想到新年即至,春回大地,心里掠过些许快意。

【2】全诗的主要情感集中在一“愁”字,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引起诗人愁绪的原因。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4)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到庭中的奇树“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诗人自然想到攀枝折花以寄托思念;王维奉命奔赴边塞,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飘零之感;崔颢登上黄鹤楼,远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吴均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纵情山水,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的慨叹!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完成下列读书卡片

(摘抄1)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摘抄2)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摘抄3)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①名著:《_____________

②梗概:这部作品处处体现着舐犊深情,父亲通过书信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平常的语言中蕴涵着深邃的道理和厚重的文化,我们也能从中学到__________的道理。

③读书心得:这三则摘抄给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利胚”师傅老葛

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巅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拘,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胎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挫磨而成。这是每位利胚师傅安身立命的吃饭家伙,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孤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直到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⑦ 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说的就是吴大师能将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犹如鹅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衣。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就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⑧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不喝水,不看手机,不上厕所,不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⑨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1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磨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额;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3文章最后一句话“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利胚师傅老葛”和《美丽的颜色》中的居里夫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命题作文。

世间的一切充满了味道,你闻到了没有?妈妈身上的汗水,让你感受到艰辛和付出的味道;诗书巨著的文字,让你感受到华韵与文明的味道;街头巷尾的美食,让你感受到香甜与文化的味道。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