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智学网上错题本的优化训练,我提高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

B.家长周末能否监督孩子的作业,是保证孩子们家庭学习质量的关键。

C.尽管计算机技术多么发达,他只能在人类的控制下,朝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D.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2、下列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这样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

②因此,发展的机遇要从解决难题、克服困难中赢得,而抓住机遇也正是解决难题、克服困难的过程,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大脑。

③把两者割裂开来,以为机遇就是天上掉馅饼的时运,消极等待;或以为挑战就是数不胜数的难题,唉声叹气。

④机遇与挑战是密不可分的,加快发展离不开机遇,也避免不开挑战。

A.①③②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C.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D.有个气血方刚的“大丈夫”听说妻子生的是女孩,竟冲进产房,让在场的医护人员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踌躇(chóuchú) 鲜(yǔ) 隙(xià) 磨肩接(zhǒng)

B.劲(qiú) 磷峋(línxún) 喧(xiāo) 惟妙惟(xiāo)

C.狼(jí) 秀(qí) 俯(gǎn) 密密砸砸(zā)

D.婆(suō) ##dot## 临(bīn) 恹(yān) 坦荡如(dǐ)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观点是什么?

2诗人借历史故事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按原文默写。

1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3《口技》中赞扬口技人模仿声响应有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以自然环境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大家要学习他________,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甲)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A的首级,可是在A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A正伏案在看电报。

……

A盘腿坐在小炕桌前,把无线电报推开一边——据他说,其中大多数是对面山西省黄河沿岸红军东线各地驻军的报告。他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乙)

B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C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1)上述文字节选自著名新闻记者_____(人名)的《_________》。

(2)甲文中A是谁?甲文表现了A哪些形象特点?

人物A:___________   形象特点:___________

(3)乙文中B、C分别是谁?请各举一个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人物B:___________     相关情节:___________

人物C:___________     相关情节:___________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某一人物的经历或相关事件,说说你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槐花蒸饭

程银子

①槐花是一种纯绿色食物,槐花蒸饭更是一种美食,美食是让人一看就想吃的美味。

②在我背馍上学的童年,有幸享用了这种绿色美味,不过那不是特意追求绿色食物,也不是贪吃美味,恰恰是饥饿迫使母亲不做槐花蒸饭不行,我不吃槐花蒸饭就得饿肚子的情形,饥饿造就我享用这种绵长的香味,并无法选择和挑剔。

③春暖花开,槐叶露芽,母亲望眼欲穿,天天盼着槐花开。终于,槐花开了,琼花玉叶,含羞待放,一朵朵,一串串,临风飘动,清香弥漫,令人陶醉!那时候,母亲常以我家门前有这棵旺盛的槐树为荣,因为方圆十里只此一棵大槐花树。每逢花开,白茫茫一片,站在树下看,树上挂满花絮,好像一事串诱人的白葡萄,一阵微风吹拂,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鼻而来,我禁不住深深地呼吸着,真想把这淡淡的槐花香气全吸进腹中。

④母亲先是用带勾的长竹杆勾摘最下边枝丫上的槐花,拿回家用清水洗净,控干水分,取少许食用油把槐花拌匀,撒上面粉,使槐花表面均匀裹着面粉,用双手抖起来拌,拌好放进锅里蒸熟,再拌上蒜泥、香油、葱花或非菜。没有麦面粉时,她只有在槐花里拌些玉米糁或玉米面,调些山椒粉、野葱苗或野蒜苗,揭开锅盖,还真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⑤那年月,粮食不足,蔬菜短缺,那散放着浓浓香气的槐花蒸饭,当然令人垂涎。家里有客人时,母亲便特意往槐花里多拌进些白麦面和猪板油,吃起来软绵和味,口感别样。拌玉米糁或玉米面的槐花蒸饭,也大为不同。多少年来,母亲就擅长做槐花蒸饭。她做得很从容,湿干生熟恰到好处,左邻右舍常常为母亲的槐花蒸饭所折服。渐渐的母亲摘不到方便的槐花了,就由父亲上树去勾摘。

⑥其实槐花也能生吃,听父亲说,在我12岁那年,村里闹灾荒,父亲勾摘完了树上所有的槐花后,还掐摘了树上的鲜嫩槐叶,用嫩叶拌玉米糁蒸熟,唤来周围几户饥饿的人们,让他们大饱口福。母亲不忍看到邻居们饥饿的样子,常常还把自己晒干的槐花拿给他们享用。邻居刘二叔将下槐树上所有的老槐叶和椿树叶晒干粉碎,掺入部分米面,裹腹充饥,那是常事。

⑦一日,父亲的老战友梅类元不远几百里来到巴山深处寻找山里美食,连日来,他一路奔波,专门来到我家。听父亲说人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家里没有好吃的招待客人,母亲一时慌了神!于是,母亲挖空心思,在厨房为客人准备槐花蒸饭,当母亲揭开锅盖,往蒸饭里撒入非菜葱末时,清香的槐花气味满屋飘散,萦绕在客人鼻翼。

⑧美食家嗅觉灵敏,他问:屋里什么如此喷香?父亲说:这是槐花蒸饭。这时母亲己端来了槐花蒸饭请客人吃。母亲愧疚地说:穷山僻壤,没有啥好吃的食物,做得也不精细,你将就吃点吧!谁知梅类元先生贪馋地大嚼大咽,一连吃了三大碗,梅先生高兴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天然的美食。梅先生很认真地询问了母亲槐花蒸饭的详细做法,走时还向母亲讨要了一包晒干的槐花带上。从此,母亲独特的槐花蒸饭,更加留传乡里,远近闻名。

⑨如今,母亲远去,我久居城里,再也吃不到那种带着母亲气息的槐花蒸饭了!今年春上,我在街上看到有人在卖槐花蒸饭,买了些回家吃,但总感觉缺少母亲的味道,而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1】文章以“母亲的槐花蒸饭”为题,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树上挂满花絮,好像一串串诱人的白葡萄,一阵微风吹拂,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扑鼻而来。(从修辞角度赏析)

(2)谁知梅类元先生贪馋地大嚼大咽,一连吃了三大碗。(从描写角度赏析)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形象。

【4】本文主要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答。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温暖,一个温馨的词语,太阳是温暖的,母亲的手是温暖的,老师的谆谆教诲是温暖的,同学的互帮互助是温暖的,社会上的礼让文明是温暖的……只要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温暖。

请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④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