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参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传统文化”研究活动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画横线处成语全都使用恰当的一项
2022年2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隆重举行。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倒计时从“雨水”开始,一个又一个节气__________,最后到“立春”落定,春季开启、向阳而生,与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完美融合。“冰雪五环”破冰而出,整个画面的意境来自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充满了中国美学的意趣和山水画的美感,让人__________。经历了千年历史的__________,古老的中国文化在与现代运动的结合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A.川流不息 目眩神迷 风云变幻
B.川流不息 叹为观止 瞬息万变
C.纷至沓来 叹为观止 风云变幻
D.纷至沓来 目眩神迷 瞬息万变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来宾要热情接待,千万不能怠慢。
B.你有保持缄默的了不起的天赋,华生,有你做伙伴真是太难得了。
C.东江湖面烟波浩渺,两岸青林翠竹,风景如画。但有个别游客乱扔乱吐,其不文明行为令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
D.即使海枯石烂,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事、物,永远铭记在我们心灵深处。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礼记》相传由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纂,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内容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C. 《回延安》这首诗是用塞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了浓郁的塞北风情。
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蠕动 雾霭 格物至知 目炫神迷
B.箬篷 瞭望 挑拔离间 漫不经心
C.敦实 斡旋 名副其实 轻歌曼舞
D.帷幕 狡辩 怒不可遏 振耳欲聋
5、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歌的颔联用精当的词语描绘了从蜀地到楚地的景物变化:用“随”字形容群山消失,被原野取代;用“_______”字形容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
【2】李白的浪漫主义在诗歌的颈联表现得淋漓尽致,“月下飞天镜”用月亮倒映水中有如飞天明镜来展现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用云霞兴起有如 ________________来展现天空的高远。
【3】阅读完这首诗,有同学评价说:“诗中没有送别意,题中的‘送别’二字可以删去。”从全诗来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6、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与战争有关的古诗,不胜枚举。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了战争中亲情的可贵;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
7、名著阅读。
(1)一条狭窄的小路在陡峭的山崖上呈“之”字形盘旋而上,队伍的一侧就是万丈悬崖。卫生队的一名担架员掉下去了,官兵们把火把聚拢来寻他……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这座山是中央军事转移以来遇到的第一座真正的高山______。
(2)两种方案在副指挥长的脑海里飞快转着。但他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显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于是,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他的目光与几位老总的目光经短暂的对视后,他一拍大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点火!”
上面这段文字描写______卫星发射纪实,在火箭升空前发生了意外——液氧可能发生渗漏,关键时刻副指挥长冷静处理,从中表现他______;同步卫星的故乡是______。
8、名著导读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想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人,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话”指的是(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时期。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的选段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文中的“你”是指_________,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一封家书》 傅雷 傅敏 B. 《一封家书》 傅雷 傅聪
C. 《傅雷家书》 傅雷 傅聪 D. 《傅雷家书》 傅雷 傅敏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 )句。
A. 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 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4】家书反映了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一些弱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回忆,也有向往;有烦恼,也有快乐;有失去,也有收获。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联系生活实践叙述事件,写出体会,要有真情实感。
③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