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个力量悬殊的人进行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B.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您,敬请雅正。
C.春天一到,公园里到处都是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刚刚还在大声喧哗的同学,一看到严厉的班主任,马上都销声匿迹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人们早就听腻了这套说教,但是他仍然强聒不舍。
B.大病一场之后,身体本强壮的他已形销骨立,我简直有点认不出了。
C.肖明明很自负,每天都看不起别人,一副自惭形秽的样子。
D.舞蹈艺术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和思考,矫揉造作只能适得其反。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 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B.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这是一个比喻句,写出了飞机着舰的难度和危险性。
C.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D.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4、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 )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
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
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阕词人是如何借助“孤鸿”表露自己的心境?
6、古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4)《商山早行》一诗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柳先生传》中表现五柳先生生活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_____________》,这是书中主人公____________对生命的诠释。
(2)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十捆柴禾
朱成玉
①母亲在春节前夕来城里看我,带来村里没有食用精化饲料的猪肉和冻豆腐。其实我们城里什么都不缺,可是做母亲的总会认为我们缺东少西,操劳着,惦念着,盈满爱的心,一日不得清闲。
②我和妻子劝母亲留下来过年,母亲说城里住不惯,见不到那些老邻居,她会很憋闷的。我知道,母亲哪里是不喜欢,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③一天晚上,我无意间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支指甲油,试着往自己又干又瘪的指甲上涂,看到我进来,她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急忙放下那支指甲油。喃喃地说,“不知道这是啥东西,一辈子没用过呢。”我告诉母亲,那是透明的指甲油,用来保养指甲的。
④ “来,我帮你涂。”母亲不肯,我却执拗地拽着母亲的手,将每个指甲都涂上指甲油,但任凭我涂多少遍,母亲的指甲都是灰突突的,无法亮起来。
⑤我知道,不光是指甲,母亲的身体里,流失了太多的营养,那些营养,都流进了我们的血液。我们茁壮成长,母亲却日益衰老。
⑥母亲不识字,母亲的手指从没握过笔,可是母亲却把爱写满了我们的人生。
⑦母亲的手常常为我们破旧的衣服打上漂亮的补丁,缝补我们困苦的童年,常常会为我们嗑一堆儿瓜子瓤儿,会剥开岁月之桔,滋润我们生长的疼痛。
⑧在冬天,母亲就是家里的火。在我最初的记忆深处,灶火先是从母亲的掌心窜出,先是舔热母亲清瘦的手指,然后才回到锅底。灶火,照耀着母亲年轻的面颊,直至衰老。火的声音,摇撼着充满风霜的日子,让我们的家园布满温馨与祥和。
⑨织毛衣的时候,母亲的手仿佛被火焰缠绕,所有的温暖从母亲的手上递过来。夏天,母亲的手拿着蒲扇,为我们驱赶闷热和蚊虫,母亲有风湿病,十根手指在雨天就变成了折磨她的魔鬼,钻心地疼痛。
⑩母亲的手掌开始皴了,开始有了裂痕,可她擀出的饼依然那么薄,蒸出的馒头依然那么雪白,像我们日渐丰满起来的身体。
⑪母亲的十根手指,就这样渐渐风干为十捆柴禾,驱散着我们一生的寒冷。
⑫迟子建在她的散文《女人的手》中写道:“……女人在临终前比男人喜欢伸出手来,她们总想抓住什么。她们那时已经丧失了呼唤的能力,她们表达自己最后的心愿时便伸出了手,也许因为手是她们一生使用了最多的语言,于是她们把最后的激情留给了手来表达……我现在是这样一个女人,我用手来写作,也用它来洗衣、铺床、切蔬菜瓜果、包饺子、腌制小菜、刷马桶。如果我爱一个人,我会把双手陷在他的头发间,抚弄他的发丝。如果我年事已高很不幸地在临终前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伸出了手,但愿我苍老的手能哆哆嗦嗦地握住我深爱的人的手。”
⑬这双手让我想起母亲的手来,母亲不就是一直在用她那双勤劳的手托举着我们的幸福吗?我们的平安,我们的喜悦,都与母亲的手息息相关。
⑭第二天早晨,母亲收拾东西要走。我突然变得极其任性起来,我说:“妈,不许走,请您一定要在儿子家里过年。明天我领您去扭秧歌,去看二人转……”母亲拗不过我,只好答应。我怕母亲变卦,非要和母亲拉钩。母亲明明含着眼泪,却笑着向我伸过她苍老弯曲的手指,和我说,拉钩!
⑮我勾住母亲的小指,这十捆柴禾中最小的一捆,便足以温暖我的一生。
(选自散文集《一寸一寸暖你》,有删改)
【1】精读⑥-⑩段,分点概括母亲是如何“把爱写满了我们的人生”的?
【2】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1)母亲正拿着一支指甲油,试着往自己又干又瘪的指甲上涂,看到我进来,她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急忙放下那支指甲油。喃喃地说:“不知道这是啥东西,一辈子没用过呢。”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母亲的十根手指,就这样渐渐风干为十捆柴禾,驱散着我们一生的寒冷。(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有人认为第⑫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我勾住母亲的小指,这十捆柴禾中最小的一捆,便足以温暖我的一生。(朱成玉《十捆柴禾》)
(乙)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简要分析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
9、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那儿,有鲜花和掌声,有失落和泪水;那儿,我们邂逅了美丽,学会了坚韧——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那儿,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为什么我们曾经执着的,不过是一场错误?为什么我们在人群之中,却有时感觉身处荒原?为什么知道母亲的关怀,却执意与她为敌?
太多的为什么,我们追问别人,我们逼问自己,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然后,我们坚强,我们勇敢,我们终于明白,我们早已跨过不羁的河流,扎根于身边塌实的温暖,而那曾经的梦已终究成了尘封的记忆了吧。
请以“成长的代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