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作文大赛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品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获得一等奖。

B. 这段时间家里、单位事情太多,他常感到筋疲力尽

C. 很多场所的中央空调长期不清洁,管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细菌、灰尘等随着空调风吹入室内,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D.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获得本年度“国际安徒生奖”后,多家媒体入木三分地争先报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青少年做人要堂堂正正,坦荡如砥,浑身充斥着正能量。

B. 天德湖公园里人们济济一堂,享受自然生态,挥洒运动热情。

C. 为了有个美好的将来,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 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是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听作家讲述优雅的汉语,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3、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过(lüè      首而望(qiào

B.间(shùn     似(       息敛声(píng

C.腾(fèi      那(chà    然不惊(qiāo

D.风(xuàn     得(yíng     不已(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____,又____,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____,让她____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A.疾如流星 潇洒自如 慷慨 从容不迫

B.疾如流星 潇洒自如 从容 不慌不忙

C.潇洒自如 疾如流星 慷慨 从容不迫

D.潇洒自如 疾如流星 从容 不慌不忙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黄鹤楼》,按要求回来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并任选角度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刘桢)

(3)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______________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A看时,只见B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A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变了,A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B尸道:你诈死,洒家慢慢和你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以上语段出自名著 ,其中的A   (人物名),表现了A   的性格。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2年春节将至,新的一年又来了。对于66岁的重庆老人蒋中荣来说,最令他开心的事,莫过于耗时9年,一针一线绣的长24米、宽0.74米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完工了。一大口袋、48种颜色各异的线,都变成了作品里惟妙惟肖的风景和人物的一颦一笑……

(节选自九派新闻官方账号2022-01-24)

【材料二】①《清明上河图》是一帧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的绢本设色长卷,是以十二世纪我国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

②全图从远郊河野一直写到城郭街市,场面虽然繁复,中心环节却很突出。情节连绵不断,有移步易景的清新境界,却无割裂纷乱的松散形迹。楼台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既可鸟瞰繁华热闹的街市,又能极目幽静广阔的乡间,成功地设置了“全方位”的立体布局。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帖,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显示了画家在章法和透视处理上,不受固定视点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艺。

③尤其是在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方面,本图达到了神形毕肖、生动准确的艺术效果。全图共画了士、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篙师、缆夫等不同的人物五百五十余位,他们有赶集的,有买卖的,有闲逛的,有饮酒的,有聚谈的,有推舟的,有乘轿的,有骑马的,等等,神情各异,姿态不同。另外,还画了驴、马、牛、骡、骆驼等各类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余件,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楼屋农舍三十余幢。无论是写人状物,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篇幅之中,使每个人物、每个细节、每种物象,都合乎生活规律。特别是对桥头闹市那种沸腾场面的描绘,画家摒弃了一般的写生手法,以选取典型事例进行概括描绘的方式来实现。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碰巧和一顶由南端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这时,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这种场面描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拱桥上下的热闹情景,而且丰富了画面的情节性意趣,令人爱看。画大场面如此生动,画小细节也不逊色。例如那位拉着车子从桥上下行的农民,由于下坡的惯性力作用,车子飞速下滑,这使他不得不用力把着车杆,弯腰弓背,叉开两腿,以保持独轮车的平衡。那头毛驴则无需着力了,它拖着松弛的绳套,扭头歪脑,漫不经心,似乎想趁机觅捡一草片叶的食物。倘若不是对生活现象观察得细致入微,理解得深入透彻,是难以奏效的。这正是这件艺术品历久不衰的基础。

④除此以外,本图在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准确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使其具备典雅堂皇、神韵毕肖的特色,形成了与画坛大家王诜、郭熙、李唐等异样的风格,自成一家,别具面貌,也甚为时人所重。

【1】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则新闻,可以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新闻“老人用9年时间绣完24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B.《清明上河图》全图场面繁复,在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方面,达到了神形毕肖的艺术效果。

C.材料二中提到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工”指“界画”,“写”指“写意画”。

D.《清明上河图》对场面的描绘以选取典型事例进行概括描绘的方式来实现,摒弃了一般的写生手法。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在哪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了表现这一方面的成就,作者依次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说明?

【3】材料一画线句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针一线绣的长24米、宽0.74米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完工了。

【4】材料二中的画线部分除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那天,我没有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无错别字,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奖励5分)(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