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咳不容缓    相形见绌    有条不紊

B.孜孜不倦    各行其事    深恶痛绝    变幻莫测

C.不屑置辩    意想天开    锋芒毕露    销声匿迹

D.为富不仁    目不暇接    忍俊不禁    潜滋暗长

2、下列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影》——作者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B.《饮酒》——古体诗,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选自《陶渊明集》。

C.《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作者李白,号“青莲居士”,选自《李太白全集》。

D.《昆虫记》——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名()   息(bǐng首(qiǎo)   无消息(yǎo

B.农(diàn)   亮(zàng) 轮kuò)   精竭虑(dān

C.)   酒)   然(àng) 惨绝人huán

D.裁(zhòng)   两xiá) 和) 深痛疾(

4、下面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中说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与现代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

B.写游记需要清楚交代游踪,将游览过程详细地叙述出来,以便于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同时增强文章可读性。

C.李白写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正是受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形象的影响。

D.“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这句话犯了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的毛病。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在《花庵梦忆》中题作“记梦”,请分析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目的是什么?

2近代梁启超评价此词:“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话。”请从场景角度赏析其豪放的艺术风格。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积累。

(1)《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4)《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5)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下列句子描述的分别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1) 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_______

(2) 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_______

(3) 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平,小时候被舅妈嫌弃,被表哥毒打,但她自尊、自立、自强,后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最终和罗切斯特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____

(4)他坚毅勇敢,充满生活热情。他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在“星期五”的帮助下,最终克服困难,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2)品析语言。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3)   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5)   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力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见闻,抒发真情实感。②叙述有中心,有条理,详略得当。③有生动细腻的描写,写人要写出特点。④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⑤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⑥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