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相关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一文先总体描绘三峡雄伟气象,接下来分别写出了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冬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答谢中书书》一文以感慨发端,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的景色,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篇。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仅用80余字便创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最后议论抒怀,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D.《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写景时从俯仰远近等多角度描绘,同时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多种感官,辅以比喻、夸张、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而且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3、下列语法知识判断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兴。

B.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社戏》中的“小旦”“小生”“小丑”都是戏曲行当,“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D.能否取缔校外非法课业辅导班,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举措。(这句话没有语病)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是西安。

B.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是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七七事变。

C.1934年中央红军决定开始征途为11个省的长征行动,他们进行这次行动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D.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场,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苏联“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开篇即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紧扣人心。

B.“乱”字一语双关,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C.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D.下片“雁来”两句把思念变得更加抽象。写出作者盼信,却不希望在梦中见到亲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5)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7)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表达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蝉邮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1)本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我们在这一学期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

(2)本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螳螂____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机警从容的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课内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白杨礼赞(节选)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几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一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千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选文中加粗词“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     

A.高原的空旷

B.高原的辽阔

C.高原的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3】文段中写高原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雄壮”,接着又写“单调”,后来是“惊奇地叫了一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话题作文

生活中一张彩色的照片,一个远游的纪念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份难得的牵挂,一滴真诚的泪水……这点点滴滴的人间真情,都能荡起心海的涟漪。这种体会如荷花映水,高贵而美丽;如桂花绽枝,优雅而馨香。

请以“点滴真情”为话题,自拟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