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句子的划分和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电报发出后],(英军)(一支)部队‖[在混战中]占领(德军)要地

B.(世界的)医学家们‖[都][努力地]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C.“温文尔雅的南小开从不和别人争吵。”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南小开争吵。

D.这棵树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请你不要在这儿停留!(划线句为感叹句)

2、下列词语中加黑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起战斗机,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赞叹不已。

B. 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眼花缭乱,但仍在研究和培育新的水稻品种。

C. “高铁霸座”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行为深恶痛疾。

D.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3、下列各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大约2000亿左右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已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有人认为,现在条件好了,浪费一点无所谓。于是,节庆时节,聚会场合,请人吃饭往往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公务接待宴会,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菜吃一半、倒一半,整只的螃蟹甲鱼、动了几筷子的海鲜、整盘的面食,都被当作垃圾扔掉。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打包带走──光盘行动由腾讯微博认证用户徐侠客于2013年1月16在微博上首先发起,立即引起众多媒体和网友的热烈响应

A.文中加点词“浪费”是动词,“接待”是动词,“聚会场合”和“热烈反应”都是偏正短语。

B.“舌尖上的浪费”已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一句中“浪费”是主语的中心语。

C.第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第二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大约”或“左右”去掉。

4、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界深以为意,如塞尔维亚社会党主席、政府第一副总理达契奇所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导者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②在肯尼亚,一位叫索菲娅的老太太在医院船上接受了白内障手术,很快恢复了视力,第一天

看清1.5米,第二天看清3米,第三天看清6米,她高兴地说,“我现在最期待的就是能够

看到中国的首都——北京”。

③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④ 这艘船还在深蓝的大海上航行,代表了中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它叫作“和平方舟”。

⑤ 这犹如一艘从中国浙江舟山起航的医院船,让更多人能够看到世界的美。

⑥ 是的,无论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就举到哪里。

A. ⑥①③⑤②④   B. ③⑤⑥①②④   C. ③⑤②④⑥①   D. ①⑥③⑤②④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 第一联中首句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用比喻突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高昂士气。

B. 第二联的两句直接描写了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的厮杀场面:号角声响彻云霄,战火像胭脂一样染红了天空,战斗一直延续到深夜。

C. 第三联写救援军队夜袭敌营的情景。“易水”一词不仅表明了交战的地点,更让人联想起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言壮语。

D.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出色彩丰富多变的画面,来表现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语境默写。

旅途中的美景最不可辜负,诗文中的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郦道元在描写三峡的水时,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写出了水流之疾;陶弘景在傍晚欣赏到了浑然不同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我们欣赏沿途的风景更在意看风景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春光难留时晏殊的怀旧之情。所有的旅程终将成为逝去的风景,留下的是我们对这段旅程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野望》)是王绩眺望山野时生发的隐逸山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表达的是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慨。通过这场心灵之旅,同学们看到了山川湖海、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其实,只要我们始终葆有一颗细腻的心,那么,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事物。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填空:

(1)________(昆虫名)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2)________(人名)曾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第一个________政府。他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克服重力,身心自由

杜梦薇

①2022年2月5日,一大早醒来,苏翊鸣在房间里打开电视。电视上已在直播女子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预赛。

②接着他看到了很多人失误,开始想:我失误了怎么办。压力从电视那头源源不断地传过来。一直到午饭时间,他什么都吃不下去。这是苏翊鸣从未有过的体验。

③他走回房间,躺下来,开始思考。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在乐观积极的状态下可能会完成得更好,应该把终于等来的比赛用最开心的方式去享受。

④这就是北京冬奥会期间,苏翊鸣完成思维变化的那个上午。全程他一个人待着,没有和任何人交流。“别人再怎么说,我自己不这么想,我就不会这么做。我必须得成功地让自己这么认为,而且我一旦这么想了,我一定可以做到。”苏翊鸣语气坚定,眼神里有种超越年龄的成熟。

⑤从那之后,他真的做到了。当天下午的训练,第二天预赛,之后的决赛,以及一周后的大跳台项目。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完成动作。

⑥某种程度上,这是他的武器——“想明白了就能做到”。

⑦顶级运动员练到最后拼的是脑子,最高境界是自己能当自己的教练。

⑧全力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这3年多时间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苏翊鸣有一年半的时间独自训练,这对他而言是“天翻地覆的改变”。在那之前,他已师从日本冠军教练佐藤康弘。佐藤康弘技术细腻,他能一眼从繁复的运动轨迹中找到某个需要调整的点。在拿到奥运冠军后,苏翊鸣反复讲,没有佐藤教练就不会有今天的他。

⑨教练不在身边的那段时间,向上爬坡的苏翊鸣迷茫而沮丧。由于疫情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他只能通过视频获得远程指导,剩下的一切都需要他自主判断,独立思考。

⑩在这种不安之下,苏翊鸣又开始调动他的“武器”。想明白了,苏翊鸣制订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他每天第一个上山,最后一个下山,一直练到缆车停了,雪道关闭,再坐着雪地摩托上去,他的自信一点一点在积蓄。

2021年6月,当苏翊鸣和佐藤康弘再次相见时,他觉得“我们彼此都达到了最好的状态”。苏翊鸣拥有了充分的自我认知和强烈的自信心,佐藤的每一句指导他都能完全吸收,迅速执行。

男子单板大跳台决赛是本届冬奥会最“卷”的一场比赛,几乎每个人都在尝试1800,每个人都有夺冠的实力和可能性,足以计入单板滑雪的历史。在电视机前观战的苏翊鸣的姥爷,在比赛开始前连吃了两颗降压药,“心跳得和大跳台一样高”。

但镜头捕捉到的苏翊鸣是松弛的。他戴着耳机(其实并没有听音乐),看不出来有紧张的神色。人们看到一个卷发少年踏着滑板从雪坡上缓缓滑出——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过栏杆、越上陡坡,然后腾空飞起……1440、1620,他飞出了全场第一个1800并稳稳落地!在一片雪浪中苏翊鸣滑向终点,捂着脸躺在地上。裁判打出分数,88.70!全场第二高分!

苏翊鸣说,当他极度专注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连记忆都被覆盖掉了。除了最早的那个上午,所有芜杂的念头,全部是在比赛结束之后才进入他的脑海的。

(选自《读者》2022年14期,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要写发生在苏翊鸣和教练之间的故事?

【2】赏析文中画线句的妙处。

(1)在电视机前观战的苏翊鸣的姥爷,在比赛开始前连吃了两颗降压药,“心跳得和大跳台一样高”。

(2)人们看到一个卷发少年踏着滑板从雪坡上缓缓滑出——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过栏杆、越上陡坡,然后腾空飞起……1440、1620,他飞出了全场第一个1800并稳稳落地!

【3】结合全文,理解标题含义。

【4】你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校刊,以下栏目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A.《岁月如歌》             C.《青春榜样》

B.《热血少年》             D.《人物速写》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那段 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比如“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幸福”“快乐”……,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透漏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班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