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B.张老师尽管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孜孜不倦地向我们传授知识。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
2、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焉置土石 始龀 无穷匮也
A. chěng苦于 yān哪里 chèn换牙 kùi完
B. chéng苦于 yān什么 chèng换牙 kuì完
C. chéng苦于 yān怎么 chèn换牙 kuì穷尽
D. chéng苦于 yān哪里 chèn换牙 kuì穷尽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
B.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C.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相互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D.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明代文学家。
5、宿②建德江③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①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试不第,在第二年便黯然离京,东游吴越,寄情山水。②宿(sù):过夜。③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
【1】首句中的“泊”字如何理解?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
(2)《答谢中书书》中从视觉角度,由静入动,表现傍晚景色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春望》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的悲愁。
7、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文段一】
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1)以上文段用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为我们描绘了_______时期_________什么人)的群体风貌。
【文段二】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2)结合文段,谈谈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8、 苏州园林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⑩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任选角度,眼前即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第②自然段加点词“败笔”,仅指苏州园林在绘画上的不足。
C.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
【2】下列关于各地园林的描述,没有体现受到苏州园林影响的一项是( )
A.狮子林的假山构造奇特,群峰起伏,回环曲折。
B.清晖园建筑物或高或低,构筑精巧,各具情态。
C.承德避暑山庄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天然湖泊形成景观。
D.颐和园长廊大量运用彩绘,色彩丰富,线条细腻美观。
【3】联系原文,谈谈你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个“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例子。
9、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伐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多一点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