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培训要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明晰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价值。

B.这里的文字图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令人们为之惊叹。

C.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科研力量使我们一直在添加剂领域相辅相成

D.乍一听,他的解释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仔细推敲,漏洞还是很多。

2、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

A.《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朝花夕拾》

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

C.《核舟记》——张潮——《虞初新志》

D.《芦花荡》—朱自清一《朱自清散文全集》

3、下列词语加点字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潺潺chán 子mí   暗huì 旋wò

B. 辈háng 眼kuāng 杂rǒng   然qiāng

C. 水fú 绊jī   静mù   白羊

D. 然mò 欺wǔ   归xǐng   勇piào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古代文人常由桂花联想到嫦娥。诗人眼中的桂花树,常来自清冷的广寒宫。

①直至第一才女李清照一句“自是花中第一流”。

②从而使它跻身“花中第一流”阵营。

③它与嫦娥相依相伴,落出了孤独、寂寞的味道。

④才将它陡然拉高了几个段位。

A.③①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蒹葭

菜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面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白居易《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矛盾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

②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点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两段文字均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①段中所写的人物是( ),②段中写到“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

(2)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在全文中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了其他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大地的皮肤

①我把苔藓看作是大地的皮肤。

②苔藓在我记忆里一直是卑微的,卑微到将之列入小草的范畴,都觉得是高看了它。我在乡村度过了童年,那时院子和道路都没硬化,到处裸露着黄土。天阴下雨时,别说走出大门,一下屋前的台阶就会踩一脚黄泥,稍不留意便会滑个大跟斗。妈妈连声告诫,不能踩发绿的地皮,那是青苔,溜滑。那时,我是讨厌青苔的。

③炎夏日当午,火烈的太阳简直能把大地炙烤成焦土,早晨割下的蒿草一会儿就蔫了、干了,塞进炉嘴即呼呼燃烧。这当口地面上哪能搜寻到苔藓的影子!然而酷伏的天气说变就变,忽然狂风卷来乌云,豆大的雨滴噼噼啪啪砸将下来。从地里气喘喘地跑回家的农人身上湿淋淋的,换着衣服扭头往院子里一瞅,刚刚还干裂的地皮怎么眨眼间变绿了?是苔藓复活了。换完衣服再看,苔藓已蔓延开来,院子里淡绿一片。若是连着下个两三天,那就不只是地上一片嫩绿,墙头上也绿茸茸的。好个卑微的苔藓,这是何等蓬勃的生命力!

④不久前去了一趟井冈山。一个星期里,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是阴雨。雨时大时小,时紧时慢,伴随我们登山岭,涉溪流。就在与阴雨的缠绵中,我又一次领悟了苔藓的不凡。无论雨大雨小,沟壑里的溪流都是清凌凌的,不见丝毫浑浊。我的家乡则不然,只要一下雨,河流肯定是浑浊的。我们村边有条汾河,从我记事起乡亲们就把它叫作洪河。洪河的水发红发黄,很少清清亮亮。汾河就这么汩汩滔滔地流入另一条河流——黄河。黄河早先并不黄,前人称之大河。秦汉之后,农田耕种面积扩大,森林采伐力度加大,土地裸露得越来越多,大河才沦为黄河。从前,我们村边的汾河也一定是清澈透亮的。考古发现,十万年前汾河岸边不只森林繁茂,还栖息着大象和犀牛。自然植被的损毁造成了水土的流失。

⑤水的清或浊,除了取决于草木,我看还在于苔藓。站在井冈山上的小河边,只见雨滴落下,汇聚为细流,从绿茵茵的苔藓上流过。苔藓紧贴地皮,流水冲刷不走一星半点泥沙。可见,苔藓的有与无,多与寡,决定了河流的清与浊。就在那一瞬间,一个想法忽然跳了出来:苔藓是大地的皮肤。

⑥对于皮肤,专家的定义是:披覆在人体的表层、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组织,具有保护功能。苔藓何尝不是大地的表层,不具有保护功能?这还不是苔藓的全部功能。据说许多苔藓能分泌一种液体,这种液体可以缓慢溶解坚硬的岩石,将之碎化为绵软的土壤,为其他花草树木铺设温床,所以苔藓植物也被称作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

⑦在井冈山的这些苔藓面前,我不禁想,假若人们不曾伤害草原、森林,假若大地的皮肤完好无损,大河哪至于沦为黄河?所幸,如今炎黄子孙觉醒了,草木已经进入保护者的视野。那么苔藓呢?人们是否能一视同仁,像疼爱绿茵茵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一样,疼爱那些长期被忽略的可爱的苔藓?

(选自2021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作者:乔忠延)

【1】请圈点出体现本文行文线索的关键词。

【2】如果将下面的材料补充到原文中,应放在第几段?为什么?

据报道,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南极洲的西格尼岛采集了岩心样品,并按不同的深度切片,然后拿回实验室分析。他们在孵化器中对样品进行加热,并用光照射,看是否会有东西长出来。一开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这些南极洲岩心样品中,最深的一层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一些绿色的细小植株生长了出来,经后续研究发现这些植株为一种处在休眠状态而被科学家唤醒的古代苔藓。

【3】请将第⑥段画线句改为陈述句,然后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第④段写井冈山的苔藓和溪流时,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家乡的河流?

【5】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说说你对本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文)请以“让宽容走进心海”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叙写具体,内容充实;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