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种种原因,UFO“肢解奶牛”的事件至今仍扑朔迷离,不为人知。

B. 听到这一噩耗,他呆若木鸡,过了好久才“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C. 实在是因为我们太得意忘形了,唾手可得的奖杯只好拱手让人了。

D.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芦花荡》的作者孙犁是现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B.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他的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这五结构。

D.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的反应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xiè)  言(jiǎn)  长(shàn)   巧妙绝(lún)

B. (kàn) 重(luán)  遒(jìn) 惟妙惟(xiào)

C. ()   液(zhī)   峋(lín)   长途涉()

D. (sūn) 纽(shū) 田(chóu) 无动于(zhōng)

4、【应对之技巧】阅读下面的一则故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故事中周总理采用了怎样的应对技巧? (     

A.归谬法

B.巧换概念

C.针锋相对

D.转换话题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一唱一和、相亲相爱的雎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的一片情思。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点出了这个小伙子所恋的就是那位在河边采荇菜的有着美好姿态的姑娘。

C.诗歌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窃窕”“参差”“辗转”,以增加诗歌音韵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这首诗写的是小伙子对心上人思念、追求的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一文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富春江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下面是一个父亲写给孩子的书信片段,小明读了这个片段后,认为其中的父亲不是傅雷,但他不知道怎么阐明理由。请你根据自己对《傅雷家书》的阅读感受,帮助小明阐明理由。

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之中,收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的怀中。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古代口香糖

管弦

①古代也有口香糖,古代的口香糖是丁香。

②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有效方法,口腔清洁不够彻底,有时肠胃消化不良,以致口臭。而如何去除口臭,古人也有很多妙方,最主要的一个方子,就是口衔“鸡舌香”。

③因为“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而得名的“鸡舌香”,便是丁香。这味因为花筒细长、形状像钉子(古时亦将“钉”写作“丁”)、有着浓郁香气而得名的古老草药,是化解口臭尴尬的良药。它健胃消胀、促进排气的功效可以压住因胃火上升或牙周炎等疾病引发的呃逆、反胃与口气不佳,抑制细菌及微生物滋长,还能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增加身体的抗菌能力。

④相传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厉害。每当他向皇帝奏事,皇帝都皱着眉头,直至忍无可忍,便赐了一样东西给他,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得味辛刺口,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下咽。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恰好有同僚来访,感觉此事稀奇,便让刁存把“毒物”吐出。吐出之后,便闻到一股浓郁芳香,口臭已然不觉。原来所谓“毒药”,乃名贵的“鸡舌香”。而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丁香便成为一时风气。

所以,大约也是从中国汉代开始,百官在皇帝面前奏事或回答问题,嘴里都含嚼丁香,以免给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仕途。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可见,含丁香治口臭,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方法极类似于现在的嚼口香糖。

⑥相传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期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武则天却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道,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之问得知后羞愧无比。从那以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

⑦想那古代官员们,一边毕恭毕敬地上朝奏事或听差,一边勤勤恳恳地含嚼丁香,也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而“口衔丁香”,也慢慢演变成在朝为官的意思。

⑧收录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三人文章选集的《三曹集》里就有曹操曾借赠送丁香给诸葛亮,表达想与其共事之意的记载。他曾给诸葛亮写过“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的信。虽然据说诸葛亮也有口臭,但曹操此举绝不是想讽刺诸葛亮,而是想笼络他为己所用。

⑨唐代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曾作诗《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其中有句“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更是明明白白地用口衔丁香一事表达共事于朝廷的意思。

⑩到明清之后,口含丁香避口气、增芳香,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赠友,也成为常见礼节。

(选自《光明日报》2016、3、4)

1阅读原文,说一说古人要含口香糖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的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简要分析文章的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的第⑧~⑩段属于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我本来可以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填写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