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母亲》——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B.《白杨礼赞》——茅盾——写景抒情散文
C.《中国石拱桥》——茅以昇——桥梁专家、教育家
D.《愚公移山》——寓言—一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
2、下列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猿则百叫无绝:间断、停止
B.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
C.素 素湍绿潭:白色 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的
D.上 横柯上蔽:上面 负势竞上:向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B.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C.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D.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定格:一定的标准、规则。)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②⑤④③⑥① B. ③⑥①④⑤② C. ⑤③④②⑥① D. ①④③②⑥⑤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江送客
白居易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
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①。
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②。
【注】①冒帆云:指烟像船帆和云朵一样向上升起。②愁杀人:又作“愁煞人”,形容异常愁苦。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现的画面。
(2)首联中的“秋鸿”“哀猿”在诗中有何作用?
6、(1)补写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做答;如三句皆答,则按前两句判)
①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②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跻。(《诗经·蒹葭》)
③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请在《子衿》第二章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中任选其一在下面的横线上先写出题目再默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题文)名著阅读。
他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___》;在名著中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请你写出关于他的另外两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2)品析语言。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3) 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5) 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9、按要求作文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水遇见悬崖,就有了瀑布,树木遇见岁月,就有了煤矿;手指遇见键盘,有了音符;思想遇见纸张,有了文章;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朗读者》第一期
这些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字数在600字左右;(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