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敬畏生命”“觉悟提高”“挥手之间””藏污纳垢”这四个短语的类型都是不一致的。

C.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送东阳马生序》标题中的“序”是一种文体名,即赠序。《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阳关雪》选自《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近代作家,著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B.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号陶庵,元末明初文学家,山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C. “更定”指初更以后。古时一夜分为五更,初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7点至9点。

D.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诗的前两句运用“兴”的手法,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之美的艺术境界。

B.这一章中前四句是写景,金秋露浓霜重;后四句是抒情,伊人情深意长。

C.诗歌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D.诗中没有明确的故事,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反复咏叹中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4、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匐(pú 制(è   (yàn)   眼花瞭乱

B.竹(gāo)  防(tí 空(lòu)  巧妙绝伦

C.歌(ōu) (chèng)  (hè    富丽堂皇

D.嶙(xún)  (qìng) 俗(cāng)  矫首昂视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翩翩两骑来是谁”“骑”读作_________,应解释为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宫使的蛮横。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5)_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6)素湍绿潭,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考查。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而成,傅雷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还是一位特殊的_________,他教儿子做人,关心儿子的生活和成长,希望儿子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家。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青铜器的童年

张运

①考古学者通常以生产工具为依据,把人类早期的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②铜和许多金属一样具有美丽的光泽,又富有延展性,可以经过锤炼做成很细很薄的器具。铜器用坏了,还可以回炉重新锻打或铸造,再做成新的器具,是传统的石器不能比拟的。

③人们最初只是利用天然出产的纯铜,也就是红铜制造铜器。红铜矿源稀少,硬度有限,熔点偏高,红铜器的发展因此受到限制,主要的生产工具仍然是石器。以后,人们逐渐发现铜多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而含锡、铅等金属的铜矿石经过冶炼,可以产生出一种合金金属,这便是青铜。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质地坚硬、熔点较低、容易铸造等特性。随着对青铜及铜矿物理特性的逐步认识,人们开始大量地铸造青铜器,青铜器逐渐进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常常被认为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以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被命名为青铜时代,而此前以红铜器、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被命名为铜石并用时代。

④由于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世界各地在考古学文化的时代面貌与发展时序上存在较大差异。西亚的部分地区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又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进入了青铜时代。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红铜稀缺,未能发展出一个以红铜器为主要特征的铜石并用时代。

⑤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刀。铜刀由单范铸成,弓背,微弧刃,短柄,具有北方骑马民族青铜器的造型特征。其出土地层的碳十四年代约在公元前3280年-前2740年之间,这是目前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实例。

⑥不过,开始铸造青铜器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考古资料证实,从出土青铜刀的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结束,历时近千年,已发现的青铜制品数量不多,遗址只有二十多处,基本处于约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冶炼遗址规模都不大,器型也只是镜子、小刀、锥子等形状简单的日常用具,尚未发现青铜容器。从整体看,青铜器在中国出现后,未能得到迅速发展,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矿产知识不足有关。现已发现的青铜器大多与红铜器同时存在,表明这些青铜器多半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的合金,而是冶炼红铜时,矿石本身不纯,内含锡、铅所致。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尚在探索之中。

⑦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文化时期,人们才学会了通过选择伴生矿石来冶炼青铜合金,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了青铜时代。至商、周时期,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到鼎盛阶段。

(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早期的时候,人们就把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B.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青铜器逐渐进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标志着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C.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目前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实例,它的出现意味着进入了青铜时代。

D.“青铜器的童年”指在未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前,青铜已有出现,但青铜制品数量不多,遗址少,冶炼遗址规模不大,器具是简单的日常用具,青铜冶炼技术低的那段时间。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⑥段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的关怀,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岁月,温暖的时光吧?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