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 记忆尤新 疾如闪电 笼罩
B.世事苍桑 如梦初醒 抑扬顿挫 荟萃
C.惊心动魄 白手起家 油光可鉴 缅怀
D.屏息敛声 查无消息 震耳欲聋 由衷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欺侮wǔ 俨然yǎn 水波不兴xìng
B.归省xǐng 嘱咐zhǔ 间隔jiān 关关雎鸠jiū
C.糜子mí 脑畔pàn 器皿mǐn 君子好逑qiú
D.眼眶kuàng 揣摩chuǎi 篆章zhuàn 秩秩斯干gān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学说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B.既有“克勤克俭”的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而且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
C.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D.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香港的前途和命运始终掌握在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手中,美方想借搞乱香港来遏制中国发展,是枉费心机,痴人说梦。
B.近年来,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对鲨鱼进行了大量捕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C.发家致富是许多人努力的目标,对于自身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来说,东山再起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也是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
D.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不免发现有些人有两副面孔:对待领导,和颜悦色;在保洁阿姨、外卖小哥面前,则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 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用想象描绘了他对伊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B.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C. 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露凝霜结的凄清晚秋图,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特点,《诗经》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柴门何萧条,_____。(曹植《梁甫行》)
(2)重岩叠嶂,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郦道元《三峡》)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杜牧《赤壁》)
(5)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晏殊《浣溪沙》)
(7)_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A.“……这些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抗日战争的评价。
B.红军想要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必须先粉碎四道防线,这四道战线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广西地区。
C.苏维埃经济时期,南方的纸币印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署名,而陕西的纸币则印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革命万岁”等口号。
D.湖南闹米荒的时候,有一天一群二百人以上的农民,在一位富商家门口聚合,要求这个商人平价卖给他们米,这位富商是彭德怀的舅舅。
(2)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时,朱德被选为 _________。苏维埃政府的教育委员是___________。
(3)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三: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2】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9、题目:温暖的旅程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