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本大部头著作,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

B.王老师终年任劳任怨地工作,默默地为山村的孩子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C.他表演的猴子真是入木三分,赢得了面试老师的赞赏。

D.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驾鹤仙人查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让诗人心中怅然若失,怀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

B.颔联写景,时空组合产生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借此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C.颈联笔锋一转,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伏笔。

D.尾联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起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的效果。

3、下面语句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活化石已成为沿海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②海豆芽是一种生活在温常和热带海域的无脊椎动物。

③又因为它的贝体呈长椭圆形,很像人的舌头,也有人叫它“舌形贝”。

④资料显示,它是现今最古老的活化石,至今有儿亿年的历史。

⑤因为它上部的贝体像一额黄立,下部的肉基完若根刚长出来的豆辈,所以俗称“海豆芽”。

A.②④③⑤①

B.①②④⑤③

C.①②⑤③④

D.②⑤③④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B.我校和光明中学共同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不仅展现了两校教师的风采,而且促进了两校的共同发展,

C.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看电视和手机造成的。

D.“向美而生,因乐不凡”校园艺术节精彩纷呈,我们看到了达人秀生动的表演和十佳歌手闪亮的歌喉,大饱眼福。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的理解。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容,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优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2)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陵城上西楼,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6)在欧阳修的《采桑子》中,写水动鸟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朱敦儒《相见欢》中含蓄深沉地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昆虫记》节选,回答问题

①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④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⑤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⑥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石蚕的小鞘具有怎样的功能?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是如何体现科普作品“文学中的科学,科学中的文学”这一特点的。

(3)结合选文分析《昆虫记》的主题。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母亲的煎饼

①想家的时候,总能想起母亲和她摊的煎饼。记忆中,那绵软喷香的煎饼,总散发着浓浓的亲情、乡情,总是游子心中最难忘怀的美味,最难割舍的故乡的印记。

②儿时家贫,除了逢年过节,难得有改善的机会。而母亲摊的煎饼,便成了艰涩生活的绝佳调剂。每到这个时候,闻着缕缕飘来的愈来愈浓的鲜香,我和弟弟、妹妹不争气的馋虫就被勾得越来越难忍,急不可待地问母亲做好没有。

③这固然有贫寒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母亲的煎饼实在摊得好,有特色,让我们越吃越想吃,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是① 。母亲摊煎饼,并不用发酵面,也就是俗称的“死面”,而是直接取适量鲜面粉,往清水里搅匀,拌入生鸡蛋、葱花、碎韭菜,加入香油、食盐及其它调料再次搅匀后,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由于搅入了较多的菜蔬,使得煎饼可以很好地消除油腻,吃起来有一种葱韭的清香、鸡蛋的醇香与面香相融合的鲜香。二是② 。母亲摊的煎饼与街市上卖的薄薄的煎饼不同,具有一定的厚度,不但更能充饥,而且保证了煎饼的热度和味道,这样摊好后即使放一会儿也不要紧。母亲总是摊好一张就放在筛子里盖上枕巾保温,每摊好三张,才分给我们吃,她和父亲则要到最后吃。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显示出母亲的智慧、公平与慈爱呢?三是③ 。煎饼的醇厚,同时也保证了它的香软,相较之下,就比街市上薄而焦的煎饼更有嚼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还会将青辣椒、生姜、大蒜捣碎后和上油盐,给我们做蘸水,用金灿灿、绿莹莹、油光光的煎饼一蘸,那味道就甭提了,简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④这鲜香绵软、厚味悠长的美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以至于多年后,我仍能想起那辛酸而温馨的场景:在我们弟妹三人狼吞虎咽地比着吃煎饼时,母亲却忍着呛人的柴草烟,在简陋的灶台间忙碌着,她麻利地在锅底抹上一层油,迅速舀起一勺面糊抹匀、翻个,不一会儿又一张喷香的煎饼就出锅了……

⑤回想起来,那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难忘时光。后来,我们都漂泊到了远方,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都被各自的事务羁绊着,虽彼此牵挂却难得有团圆的机会。而母亲的煎饼,也逐渐演化为亲情的符号,沉淀在了怀乡者的梦里,温暖着游子的思绪,牵动着那颗春恋故土的赤子之心。

⑥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那日母亲问我们想吃啥饭,我还没说妻子就先替我答了,煎饼!母亲看看我们会心地笑了。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闻着那飘来的熟悉的鲜香,儿时狼吞虎咽吃煎饼的一幕不由得涌上心头,正在感慨之际,电视上又传来《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我那抱愧父母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了……

【1】母亲的煎饼有何特色。请根据上下文各用两字短语加以概括,填在文中横线处。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句。

(1)每到这个时候,闻着缕缕飘来的愈来愈浓的鲜香,我和弟弟、妹妹不争气的馋虫就被勾得越来越难忍,急不可待地问母亲做好没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她麻利地在锅底抹上一层油,迅速舀起一勺面糊抹匀、翻个,不一会儿又一张喷香的煎饼就出锅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母亲的煎饼不但美味,更有“情”味。你读出来了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4】母亲的煎饼,父亲的背影,读起来感觉相似。请找出本文和朱自清《背影》相似的写作特色。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以“有一种美丽唤醒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