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B.《全唐诗》作为一本唐诗合集,编校于清代康熙年间,收录了约二千二百余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作。
C.研制团队采用了主动悬架设计并开展了内场下陷脱困,通过主动悬架构型的变化,实现了“祝融号”的抬轮和蠕动。
D.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政府不但要给予乡村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在观念上引导农民共建美丽、富饶、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列为“五经”之一。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C.《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傅雷家书》收录家信100多封,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潺潺(chán) 行辈(háng) 归省(xǐnɡ) 刘子骥(yì)
B.蕴藻(zǎo) 器皿(mǐn) 白羊肚(dù) 豁然(huò)
C.衣褶(zhé) 脑畔(pàn) 摇缀(zhuì) 诣太守(yì)
D.篁竹(huáng) 及郡下(jùn) ##dot## 撺掇(cuān) 闭塞(sè)
4、对下面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川之美
(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A.两个“之”字含义相同,两个“自”字含义不同。
B.两个“之”字含义不同,两个“自”字含义相同。
C.两个“之”字含义相同,两个“自”字含义也相同。
D.两个“之”字含义不同,两个“自”字含义也不同。
5、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两首词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陆游眼中的梅花是位失意的志士,作者借梅花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情怀;毛泽东眼中的梅花是位勇敢的志士,作者借梅花表达了对革命的______________精神。
【2】第一首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按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描写三峡两岸山峰相连,遮天蔽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以一个例子说明夏季三峡水流极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三峡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晴初霜旦”之时三峡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引用的渔者歌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在“读革命文学,感悟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小文同学准备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他补齐内容。
读书卡片
【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 ①____________(人名)
【摘抄内容】主人公保尔的主要经历
少年时期
因②_______________被开除
因解救朱赫来③_______________
参军时期
因为大腿受伤,伤寒高烧不退
师长牺牲,奋力前进,被弹片炸伤脑袋
工地时期
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筑路
因④________________被护送回家
病榻上的斗争
双腿瘫痪,只有右手能动,后又失明
创作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⑤_______,一切从头开始
小说创作成功,保尔重返战斗队伍
(2)下面是小文在读完这本书后的读书心得,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是一部外国小说,但是它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其中也蕴含着孟子的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B.“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保尔意志坚强,他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C.小说中,保尔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和他关系冷淡,每当他犯了错误时,母亲都对他打骂不断,生病时,也不闻不问。但是,保尔和哥哥的感情很深,让我们想到了“兄则友,弟则恭”。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要以保尔为榜样,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坚韧不拔的信念、坚持到底的精神去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挫折。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①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 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②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③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⑤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二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4】根据文字内容,请简要概括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
9、吃到牛肝菌,就想到了昆明;看到弯弯小桥,就想到了苏州;看到乌篷船,就想到了绍兴水乡;看到参天梧桐,就想到了南京,听到安塞腰鼓,就想到黄土高原……当你看到(听到、吃到、闻到……)什么,你会想到你的家乡?
请以“家乡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