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新闻特写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纵剖面。
C.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D.“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儿子。
2、名著阅读。下列关于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C.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D.埃德加·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后,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慑取 桥墩 遏制 丘壑 海枯石烂
B.映衬 巴蕉 蔷薇 蔓延 巧妙决伦
C.喧嚣 田畴 牛犊 簇拥 长途跋涉
D.次第 潮夕 褶皱 围幕 销声匿迹
4、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赋闲 斟酌 潜滋暗涨 旁逸斜出
B.序幕 挑衅 重峦叠障 因地制宜
C.雷同 题跋 巧妙绝伦 无动于衷
D.销毁 凋谢 摩肩接踵 长途拔涉
5、古代诗歌阅读。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字意蕴丰厚,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6、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能淫》)
(4) 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7)花中寄寓着作者无限的情感,杜甫的《春望》中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表达了感时伤怀的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
卵产下之后大约半个月,前端出现两个又大又圆的黑黄点,那是蟋蟀的眼睛。在这两个圆点稍高处,在圆筒子的顶端,出现一条细小的环状肉。卵壳将从这儿裂开。很快,半透明的卵就能让我们看到婴儿那孵化中的小样儿。这时候就必须倍加小心,增加观察次数,尤其是早晨。
【乙】
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接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
(1)选段【甲】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巨著 ______(填书名);选段【乙】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该段介绍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 ___________时的一段艰苦历程。
(2)阅读上面的两部名著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任选其中一部,把你的阅读感悟写下来。
8、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 (A偃旗息鼓B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 (A无地自容B自惭形秽),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以“女儿”为主体,概括选文所写的父女间的四件事。
【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第⑩段划线句中,两处“笑”内涵有着怎样的不同?
(2)选词填空:第③段划线处选__,第④段选__。
【3】选文多次写到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这一形象的作用。
【4】阅读本文第②段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两段文字都用了____描写的方法。选文表现了____________,“链接材料”表现了___________。
9、《背影》一文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铭刻在无数读者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要求语句通顺连贯,能体现情感,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