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缓解地震灾区受伤人员血液供应不足,社会各界人士踊跃献血。(在“不足”后面加上“的问题”)

B.为积极响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环保局共同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将“举行”改为“举办”)

C.这次在工厂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在工厂”和“最后一天”互换位置)

D.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轩昂 躁热 俭朴 筋疲力尽

B.默契 蒙昧 愚钝 油光可鉴

C.窒息 慰勉 畸形 振耳欲聋

D.由衷 潇洒 桅竿 眼花缭乱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禁锢 密匝匝 就地取材 众志成诚

B.轩昂 美髯公 以简驭繁 别具匠心

C.序幕 港珠澳 摩肩接踵 重峦叠障

D.擅长 倡议书 一应具全 春寒料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确保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可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

B.这里是巨石的世界,无数巨石点缀在重峦叠嶂之中。

C.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及其媒体自出心裁,制造出越来越多的歪曲事实的论调。

D.桂花、樱花、海棠、茶花等30多个品种的成片花木在山间错落有致、俯仰生姿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你认为颈联的“诗眼”是哪些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王湾)

(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竹里馆》王维)

(6)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 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

(7)古诗中关于战争的描写,有实有虚,精彩纷呈:北朝民歌《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战争岁月的漫长。

(8)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八(1)班的同学围绕名著《傅雷家书》开展了封面设计比赛,小红同学的设计如下,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阐述她的设计意图。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徐中成

“这两年,别人想在我们村寨娶走个媳妇都难。”3月25日,记者在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采访时,噶哇村村委会主任仁卓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何难?原来,村里年轻人不少都出门上大学去了。全乡共629户人,近7年间已有235人从大学毕业,还有124名大学生在读。

求吉乡地处若尔盖县和甘肃省迭部县交界处,只有7个村、21个自然寨,却是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乡镇。乡党委书记张建荣说,乡里不少学生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大学,还出了全县第一个留学生。

一个偏远的藏区乡,为啥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

张建荣介绍,上世纪末,求吉乡村民组建了潘州物流车队,走南闯北跑运输。眼界打开后,不少村民才发现,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做事受限,于是空前地重视起子女教育问题来。

下黄寨村村民尼美多吉开货车已有20年,“我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好多路牌认不得,找路很不方便”。同村的巴千学不认识几个字,跑运输时要记录饭店电话,就在电话本上画个碗和筷子,再记上数字。尼美多吉一家省吃俭用,支持独生女儿罗措考入了阿坝师范学院。巴千学的儿子多吉扎西已大学毕业,正在自己创业搞现代农业。

近年来,对国家和省里的“两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求吉乡党委、政府大力宣传,让家家知晓。每年6月1日,乡上召开群众大会,以藏族的最高礼仪,给尊师重教的好家长和爱岗敬业的好老师献上哈达,给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连续多年,求吉乡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

求吉乡并不富裕,村民们千方百计筹措教育费用,有的不惜卖掉家中的全部牦牛。

去年夏天,上黄寨村召开了一次村民会议,议题是:把重视教育列入村规民约。原来,比起邻近的苟哇村、下黄寨村,上黄寨村的大学生较少。村民们商定,凡是有人考上大学,村上给予1000元奖励,每户村民还要各凑一两百元给他们当学费。

社会各界也伸出援手。由退休干部牵头成立的求吉乡教育助学协会,募集爱心资金70余万元,已对全乡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资助。

据初步统计,求吉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少数去了成都等大城市,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其中科级干部已近百人,求吉乡成为阿坝州双语干部的一个摇篮。

29岁的更巴措是苟哇村人,她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主动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希望帮助更多孩子走出藏寨”。

注:这则消息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

1说说本则消息的标题好在哪里。

2本文的导语用感慨开头,有何作用?导语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3藏区乡培养出那么多大学生的原因有哪些?

4最后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其目的何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善于奋飞的人天上有路,敢于攀登的人山中有路,勇于远航的人海里有路。鲁迅先生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请以《这才是我的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