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语而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往送之门,之曰  (戒告诫。)

B. 乱其所为  (拂违背。)

C. 其妻献疑  (献疑提出疑问。)

D. 天子为动   为动为之打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枯燥 殒石 震耳欲聋 目眩神迷

B.褶皱 蠕动 接踵而至 销声匿迹

C.诬蔑 追朔 格物致知 纷至踏来

D.迁徙 缄默 翩翩起舞 漫不惊心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B. 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

C. 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霜,他原本英俊潇洒的面庞变得憔悴不堪。

D. 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妈妈对我大发雷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次第开放,呈现一派美丽的景象。

B.开学典礼在大队辅导员的主持下开了帷幕,整个会场庄严、肃穆,秩序井然。

C.随着最后一个隧洞竣工剪彩,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豁然开朗

D.做人还是谦虚一点,如果目空一切,必然令人反感。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释):①挑促织:捉蟋蟀  ②篱落:篱笆

1诗歌第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请赏析其妙处。

2结合全诗分析,第三句中“儿童挑促织”的情景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体育精神也是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的彰显,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古诗文名句

精神内涵

作者与出处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

刚毅坚忍,铮铮傲骨

孟子《富贵不能淫》

岂不罹凝寒,_______

耐寒不凋,坚贞不变

刘桢《赠从弟》

__________

老而弥坚,壮志犹存

曹操《龟虽寿》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九万里风鹏正举。

展翅高飞,无所畏惧

___《渔家傲》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   (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   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   的真实情况。

(2)同学们,《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读本,你应该读得差不多了吧,书中最能打动你的人物是谁呢?试以人物的事例简单分析打动你的原因。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阅读的重量

①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现在,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②在我纯属个人的体验中,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限制阅读的文化贫瘠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上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很想肯定自己,让我生出一种从不自知的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学史上或许不是一流的经典,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这重量击碎了我精神上的某个死结,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的书,我选了《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有那么神异、飞扬的想象力,为我当时有限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的有趣味的空间。

④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到乡村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那些大书陪伴他度过了沉闷的青春期。问他当时为什么读它们,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⑤今天想来,类似上述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和开放,曾经出现过千百万人奔走相告,争读一篇小说的时光。也曾经有人在图书馆把喜爱的、十分抢手的一部几万字的小说手抄下来,为的是可以反复阅读。那时你走在街上,看到排队的人最多的地方一定是新华书店。有学者曾经这样说: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这里我想说,一个民族对阅读的亲近程度,决定着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

⑦阅读的无用之用如前所说,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毫不怀疑。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我所说的“轻”包含了阅读那“无用”的一面,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心境的解放。萨达姆在他最后的时刻,在他那个两平方米的小牢房里,他的枕边放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想一个人在那样的时刻,当他想到自己灵魂的时候,恐怕不会放一个钱包在枕边,对着一个钱包来解决灵魂的问题,虽然阅读《罪与罚》也无助于对他生命的挽救。也还听说过这样的事: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

⑧在今天,重要的已不是无书可读,而是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但我始终相信,若说这样的阅读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最大的效益就是对人心的滋养。如果经济是酒,那文化也许是茶,或者是水。文化给人的力量正像“无用”的阅读给人的力量那样,它不是打击型的嵌入,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的必须,但它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呢?

1第①段的“读画”“读图”中“读”的意义有何区别?

2谈到自己读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说它“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是什么?

3阅读⑤—⑦段,说说“阅读的无用之用”中“无用”和“用”各自的含义。

4第⑧段说“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从⑥—⑧看,说说阅读的“重”和“轻”内容分别是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显智慧。

请以“美好的选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②不得抄袭或套作;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