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皆正确的一组是( )
A.游逛(guàng) 狼籍(jí) 恹恹(yān) 秀颀(qí)
B.濒临(bīn) 俯瞰(kàn) 鲜腴(yǔ) 辟邪(bì)
C.作揖(yī) 彀弓(gòu) 遒劲(jìn) 涂墁(màn)
D.罅隙(xià) 喧嚣(xiāo) 黏土(nián) 田畴(chó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沿着台阶拾(shí)级而上,秀美的天门山在夕阳的照应下,闪耀着迷人的金色。
B.作为年轻人,我们在缅(miǎn)怀先烈的同时,更应继承五四精神,做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C.《少年派》演义了四个少年在理想与现实的漩(xuàn)涡中挣扎,最终收获成长的故事。
D.在通过车流量大的路口时,驾驶员应多观察瞭(liǎo)望,以免遇到突发事件时错手不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B.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最是深恶痛疾。
4、下列关于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常见新闻作品体裁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是一则消息。
B.消息的正文必须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与消息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事件中的片段。
D.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请赏析诗歌中加点的“翩翩”二字的表达效果。
【2】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
6、根据提示填空。
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 。
② ,悠然见南山。
③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的诗句自勉“ , ”。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
“ , ”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慨。
7、阅读下面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长征的一个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乐观主义情绪和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像一把烈焰,贯穿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的英雄主义——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1)填空: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时为了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曾易名为《 》。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是一部震撼世界的纪实作品,这种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 。
(2)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请结合选段内容和你的专题探究,概括出长征精神的两点内涵。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及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如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窝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条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育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摘自《梁衡杂文集》九州出版社)
【1】为什么“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下列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知识都足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B.背诵多少决定了你写出的文章的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
C.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D.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即作者的观点,开门见山,统领全篇,全文围绕标题展开说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将“干柴”比作背诵积累的知识,“火种”比作生活的启发,“会着”比作对所积累知识的理解。
C.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需要继承性创新的,只要记住了前人的东西,就—定能不断创新。
D.“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中的“剪”“击”“横”“穿”都表现了“飞”的意思。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下列做法与本文中心论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要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写作时,加以灵活运用。
B.少时先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C.滚瓜烂熟地背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我所用。
D.课文后不要求背诵的篇目,就算精彩绝妙,也不用背诵,以免浪费时间。
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9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日。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望百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历史命运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一百年,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百年。
请结合建党百年写一篇作文,可叙写事件也可表达感受或观点。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行款格式规范。
(6)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