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寄情山水,写了《永州H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B. 袁宏道,字中郎,荆州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其弟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C. 余光中,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乡愁》是他的经典诗作之一。
D. 《读书杂谈》是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的一篇演讲,文中作者很推崇“嗜好的”读书,但并不片面。
2、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拟声词:①汨汨(yuē) ②潺潺(chán) ③隆隆(lóng)
形近字:④棱(líng)角 ⑤凌(líng)云壮志 ⑥菱(líng)形
动词:⑦逗(dōu)留 ⑧眺(tiào)望 ⑨蠕(rú)动
成语:⑩接踵而至 ⑪穿流不息 ⑫前呼后佣
A.①⑤⑨
B.②⑥⑩
C.③⑧⑪
D.④⑨⑫
3、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凫水(fú) 脑畔(bàn) 撺掇(duo) 大彻大悟(chè)
B.亢奋(kàng) 褶皱(zhě) 追溯(sù) 戛然而止(jiá)
C.潺潺(chán) 冗杂(yǒng) 磅礴(páng) 天衣无缝(fèng)
D.龟裂(guī) 斡旋(wò) 褪色(tuì) 销声匿迹(n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军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C.他年近三十岁,留着的“西洋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D.客人们仰慕他的名气,每次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他的接见,而他总是微笑着,主动讲着表示欢迎的话,给人一种释然的感觉。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时所作。②芒鞋:指草鞋,暗指平民生活。
【1】上阙“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下阕“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含义?
6、名句积累填空: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③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 。
⑤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当人们看到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生的事物逐渐兴起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着新陈代谢规律的两句诗: , 。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以上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书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的诠释。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40字以内)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歌声
吴伯萧
①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②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③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
④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记得那时候我刚刚从前方回到延安,虽然只出去四五个月,也像久别回家那样,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⑤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的幸福里,那里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⑥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
⑦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⑧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⑨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⑩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合,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⑪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艺的,即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彩,又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唱得尽兴。最喜欢千人、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嘎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⑫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⑬“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
⑭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⑮这里就不说我喜欢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1】请根据文中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歌曲名 | 唱歌人 | 歌曲意义 |
《国际歌》 | ① | ② |
③ | 延安劳动青年 | 热情昂扬的劳动歌声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④ | 充满希望、解放的歌声 |
⑤ | 全国人民群众 | ⑥ |
【2】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⑭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有人认为吴伯萧擅长以小见大,“一枝一叶见大义”,试结合本文及课文《灯笼》的具体内容阐释他这一创作风格。
9、作文
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