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在中国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这是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

C.《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D.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花荣、“立地太岁”阮小二、“小李广”戴宗等108好汉,依据所长,各就其位。

2、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写到,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

B.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96块钱,他马上倾其所有买了一辆二手车。

C.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的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西方和日本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

D.《西游记》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了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日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B.林老师的课不仅让在后排观摩的老师们受益匪浅,而且牢牢地吸引了全班学生。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看到山林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翠绿的手掌时,我不禁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

4、下列词语书写正确一项是(     

A.一泄千里   目不窥园   群蚁排衙   如释重负

B.大廷广众   厉精图治   慷慨淋漓   迥乎不同

C.九曲连环   雷厉风行   黄梁美梦   锋芒必露

D.潜心贯注   莫名其妙   酣然入梦   妇孺皆知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1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望》中的望是诗眼,全诗无“望”又处处写“望”,全诗有“春”却处处无“春”。

B.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全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战争,“连三月”是虚指,意在说明战争持续时间之长。

D.《月夜》借助想象,把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写得委婉有致,深切动人。

2两首诗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歌是流淌着情感的文字。面对离别,“海内存知己,(1)__________”,那是王勃别离的乐观豁达;“挑兮达兮,在城阙兮。(2)____________________”,那苦恋的女子失落惆怅的叹息令人为之动容;“(3)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字里行间流露着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感怀;韩愈痛惜人才被埋没,借“千里马”发出悲愤的感叹:“其真无马邪,(4)___________!”而孟浩然心怀希冀,借鱼来婉转含蓄地表露从政的心愿:(5)“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悟他借梅花凋零的情景抒写独立不倚的人格;庄子于天地之间追求自由的精神,“水击三千里,(7)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完成各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请结合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经历中的某一次,分析他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初心的。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白杨礼赞》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对本文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对黄土高原景色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

B.“力争上游”、“笔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内在的精神美。

C.“单调”一词从正面为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说明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贵族化楠木的憎恶之情。

【2】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