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气质,是人的良好素质的表现。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__________,奢华可以变为__________,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__________。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薄   平静

C.高雅   淡泊   平和

D.高贵   淡然   平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明沉迷于电子游戏,老师曾多次批评教育他,但他仍然矢志不渝

B.这兄弟俩感情深厚,亲密无间,无论什么时候都形影相吊

C.我国的疫情已基本上得到控制,但大家仍不能掉以轻心,谨防新冠病毒死灰复燃。

D.某公司连续若干年都没有完成公司计划,但上上下下都不以为然,让外人诧异无比。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的一项是(  )

A.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删去“的原因“)。

B.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将“不仅…更“改为“既……又”)

C.田径赛上,育才中学囊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删掉“囊括并”或“并包揽”)

D.苏州园林的设计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怎能不令人不惊叹呢?(删去第二个“不”)

4、【词语擂台】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庆祝党的生日,阳光中学在浏阳河广场成功举行了“永远跟党走”的活动。在活动中,流光溢彩的灯艺展示、激昂的交响乐、热血沸腾的合唱、气势磅礴的舞蹈、感人肺腑的情景剧……一个个节目周而复始,为全场观众奉献了一场极具震撼的视听盛宴。演奏戛然而止,绚烂夺目的焰火直冲云霄,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A.周而复始

B.震撼

C.戛然而止

D.叹为观止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庭中有奇树,(1)________”(《庭中有奇树》)是叶绿花盛的春日之美;“树树皆秋色,(2)_____”(《野望》)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3)______,(4)______”(《黄鹤楼》)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5)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是西湖早春的秀丽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而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吴均忘情于山水,感慨“(6)_______,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7)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的赞叹,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8)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的思乡之情;看到百姓家园荒芜,曹植写下“(9)柴门何萧条,________”(《梁甫行》)寄寓悲悯之情;面对衰老,曹操“(10)_________,志在千里”,要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2《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它通过________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飞天”凌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一句文章内容补写下列对联。

上联:忆往昔,邓工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2】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划线部分的精妙之处。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3】原文在“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一句后,还有一句:“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十七岁的周继红,已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选入课文时把这句删掉了,你认为这样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4】吕伟跳水的整套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5】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则新闻评论,侧重评论了中国姑娘夺取冠军的1.7秒在现场所引起的巨大反应。

B.文章开头写“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目的在于渲染赛场热烈气氛,比赛紧张,扣人心弦。

C.“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与标题呼应。

D.文章一开头只说“她”而不直接说出吕伟的名字,是因为文章用的是第三人称写法有很大的灵活性,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近期,“中华传统美食巡展”要在太原举行,“晋小二刀削面”有幸入选,现在展区需要一个图文相配的展板对刀削面进行介绍。文字部分大约200字左右。请你根据文中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文字介绍这一任务。要求:结构合理,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特点突出,语言通顺。

山西刀削面

①提到山西,煤、醋、面可以说是山西名片的代表,而刀削面是山西面食文化的招牌,堪称“天下一绝”,有数百年的历史。“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②自古以来,山西面食就以品种多样和养生健身而著称于世。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据可考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③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④刀削面的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再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⑤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更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一同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谓“面食之王”。据《晋食纵横·名食掌故》记载:“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为面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特别是晋中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地,家庭主妇、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妇男’都会制作。”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是“面食王中王”。

⑥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故事。元朝时,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群众造反,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并做出相关规定,十户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保管。一天中午,一老者的老婆将面和成面团,就让老者去取厨刀,结果刀被人取走,老者只好回家等待。谁知老者刚出大门,被一件东西碰了脚,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块薄铁皮,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着吃面条,可是刀却没取回来,急得老者团团转。忽然,他想到怀里的铁片,就取出来,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锅台边,往开水锅里边“砍”面,片片面片落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浇上打卤让家人吃,家人边吃边称赞。

⑦就这样,“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三晋大地,得到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不仅家庭制作,市肆摊点也开始做,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

⑧清康熙年间,山西刀削面的一个分支“晋小二刀削面”,与一代廉吏于成龙结缘,其技艺和配方与文化融合,发展为高度文化性的官府私房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