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初中生自控能力差,常常借口网上学习为名,偷偷玩各类无益游戏并沉湎其中。
B.这条航线的开辟,使两地之间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B.“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已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D.《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商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弟弟狡黠地看着我,令我浑身不自在,不知道他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B.明先生盯着他,浓厚的眉毛紧锁着,眼中有一丝犀利的光芒。
C.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粗制滥造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在市场立足。
D.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令人流连忘返。
4、从选项中找出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例句: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A.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B.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
D.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6、诗文默写。
(1)开轩面场圃,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谁道人生无再少? 。
(4) ,衣冠简朴古风存。
(5)塞下秋来风景异, 。
(6) ,燕然未勒归无计。
(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 ,似与游者相乐。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济世的情怀。
(9)生活中遇到困境怎么办?陆游在《游山西村》里智慧地告诉我们:“ , ”。
7、名著阅读。
⑴《水浒传》这部名著家喻户晓,它的作者,现在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__________,该书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请结合具体的情节,谈谈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列关于《水浒传》的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本书第四十回以后,斗争更加波澜壮阔,起义队伍在斗争中不断壮大,更多的好汉上了梁山,到“英雄排座次”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B.《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为金老父女凑盘缠时,史进摸出二两银子来,鲁达不收,丢还了他。是因为鲁达嫌他“不爽利”,这从侧面也能衬托出鲁达的仗义疏财。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C.《水浒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对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而形成的思想习惯有时也能准确的表现出来。
D.武松武艺高强,嫉恶如仇,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等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9、你最欣赏的某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在某部文学作品里。你欣赏的或许是他的美德,或许是他的睿智,或许是他的个性......
请以“我最欣赏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