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B.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烟拂杨柳,苏州园林呈现一派幽远之气。

C.她将这首歌曲演绎得荡气回肠,她唱歌时目空一切的神情让观众为之倾倒。

D.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变使得汉语里很多字词古今义大相径庭,需要人们正确把握使用。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   (qiǎo)然   锐不可(dǎng) 重岩叠障

B.咆哮   (guǐ)杆 一丝不(gǒu)   惮精竭虑

C.酷似   (juān)刻   (bǐng)息敛声 沉鳞竞跃

D.由哀   (qiǎo)首   眼花(liáo)乱   夕日欲颓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

B. 《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

C. 《关雎》重点写了一名君子对心目中所爱之人的反复追求。

D.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写了大量的诗歌,如《饮酒》其五。

4、为下面文段依次所填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小小的筷子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用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受到我国影响,筷子文化也 fú 射到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筷子最初叫“箸”或“梜(jiā)”,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古人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对于行船的人更是讳言,所以古人便反其意改“住”为“快”;加之筷子多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而名“筷”,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主题为“筷子”的春节公益宣传片,通过八个不同地域的家庭在除夕使用筷子的故事,揭示了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rén qíng shì gù,让观众感动得湿了眼

A.zài  幅射 人情世故  kuàng

B.zǎi  辐射 人情是故   kuāng

C.zài  辐射 人情世故   kuàng

D.zǎi  幅射 人情是故   kuāng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巧妙设置了词人与天帝的对话,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妙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在“诗词擂台”环节,你抽到下面这组题,请用诗文原句填空。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浮云游子意,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________,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4)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6)大道之行也,________。(《礼记·大道之行也》)

(7)《子衿》中女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独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形成了时间上的强烈反差,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8)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真切感人。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上面的文段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请结合本文段说说为什么这本书既是科普著作,又是文学经典?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

③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提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

④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⑤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⑦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条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⑧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⑨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⑩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退休多年,回眸过往,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01日第20版 有删减)

【1】关于对父亲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很能吃苦,曾经作为民兵排长帮助部队渡过黄河,连续工作三天三夜。

B.父亲执着不休,至死都不忘黄河的寒冷刺骨,在文中多次提到“冷啊”。

C.父亲懂得感恩,一直在寻找把毯子送给他的那位解放军战士。

D.父亲正直无私,不愿意为子女谋取私利,为儿子提干。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

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

【3】有人认为文章讲的是“军毯”的故事,中间插入了一个农民收集革命战争时期的老物件的内容,有点多余。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4】文章以“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结尾,有什么好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就像旅行。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经历,都让你品尝到生命不同的滋味;路上的每只昆虫,每一片树叶,都可以成为你认知的来源;旅行中,每一次流泪,每一次流汗,每一次微笑,也都见证了你的成长。让生命的行囊装下不同的趣味、观点和态度,你才能领略更多的风光。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回忆和思考?请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