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娴熟(xián) 恹恹欲睡 遒劲(jìn) 殚精竭虑(dān)
B.要塞(sài) 春寒料俏 秀颀(qí) 因地制宜(yí)
C.鲜腴(yú) 长途跋涉 镌刻(juān) 潜滋暗长(qián)
D.古朴(pǔ) 器雨轩昂 悄然(qiāo) 坦荡如砥(dǐ)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唐诗五首》的五位诗人中,王维有“诗圣”之称,李白有“诗仙”之称,白居易有“诗魔”之称。
B.夸张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夸张可以是扩大的夸张,也就是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也可以是缩小的夸张,就是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弱等方面说,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特点。
C.《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写景短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写景的精品。
D.诗歌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包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为了推广本书,同学们写了一句话荐读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 )
A.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堪称纪实作品之典范。
B.全书讲述长征故事,读完本书等于重走长征路。
C.本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面貌。
D.本书影响力大,书中人物激励了不少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4、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下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选自《诗经•秦风》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①女,莫我肯顾。
逝②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园。乐园乐园,爰得我直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效。乐效乐效,谁之永号!
选自《诗经•魏风》
A.《蒹葭》中的“伊人”,有多种理解,可以是意中人、贤能之人,也可以象征着理想。诗歌中的主人公经历许多波折苦苦追寻着“伊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总是渴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B.一个“逝”字表现了奴隶们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
C.《蒹葭》采用“兴”的艺术手法,每一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渲染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坚定、乐观的情怀。《硕鼠》通篇采用“比”的手法,作者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活画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露了他们凶残本性。
D.两首诗的共同特点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5、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川所作。一个“____”字,化静为动,表现两岸静止的群山与开阔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江面上,有飞天明镜般的月亮。天空中,有______般的壮丽云霞。
【2】《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6、默写。
(1) 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2) 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5) 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 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 “______________,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 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一章中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是谁?他的哪些精神品质对你的学习生活有积极影响。
8、阅读《薄暮下的刀锋》,完成后面小题。(18分)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4分)
试刀锋 → → 磨刀锋 → → 拒商机
【2】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4分)
【3】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4】“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9、写作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