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

D.《经典常谈》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传习录》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在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们用这样的观点去解读作品。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走进美丽的湖湘公园,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C.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D.腊八粥是用糯米、豆类、红枣、核桃、莲子等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美味佳肴。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背影》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往事,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作者是现代作家叶圣陶,本文收录在他的散文集《背影》中。

B.“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出自于叶挺将军在重庆狱中所做的诗歌《我的自白书》,这首诗被收录在《革命烈士诗钞》里。

C.格列佛离开科学院来到巫人岛,在那里他了解到有一类叫“斯特鲁德布鲁格”的长生不老人,刚开始格列佛对这类人非常羡慕。

D.鲁滨逊在荒岛上,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痕来记日期,并用日记的形式把每天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但是后来墨水用完了,就无法再记录了。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之说。

②江西经济贡献卓著,在古代,有“无江西人不成市场”之说。

③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江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从未间断的粮食调出省。

⑤明代江西所承担的夏税和秋粮总额居全国第一位。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⑤④②③ D.①⑤②③④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尾联用___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____依恋之情。

2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联叙事,交代了诗人出蜀之事。

B. 第二联“随”字化静为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C. “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D.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背诵默写

(1) ,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的诗句是:

(4)遥望明月,思念亲人,共同祝福,人们不禁会吟诵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5)《赤壁》一诗中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

丽达在送别托卡列夫,她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轻声说:“祝你们成功。”

老人的眼睛从灰白的长眉毛下面亲切地看了看她。

“是呀,真他妈的给咱们找麻烦。”他咕哝了一句。“你们在这儿看着点。要是谁跟我们扯皮,你们看准地方,就给他们点厉害看看。这帮废物干什么都拖拖拉拉的。好了,孩子,我该上车了。”

托卡列夫裹紧了短外衣。就在他临上车前,丽达像是无意地问:“怎么,难道保尔不跟你们一起去吗?他怎么不在这儿呢?”

“他昨天就坐轧道车走了,跟技术指导员打前站去了。”

(B)

她好容易才认出这个像叫花子的人是保尔。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两只稀奇古怪的鞋子,脖子上围着一条脏毛巾,脸好久没有洗了——保尔就这副模样站在她面前。只有那一双眼睛,还同从前一样,炯炯发光。正是他的眼睛。就是这个像流浪汉一样衣衫褴褛的小伙子,不久以前还是她热恋的人。

真是沧海桑田哪!

她最近结了婚,现在同丈夫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去。她丈夫在那里的铁路管理局担任重要职务。真想不到,她竟会在这种情况下遇见少年时代的恋人。她甚至没好意思同他握手。

(以上均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________,对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影响最大的书是小说《_____》;双腿瘫痪后,保尔决定通过文学重新战斗,创作出了《_____》。

【2】(A)文段中托卡列夫负责的是朱赫来提出的什么任务?这期间,保尔经受了哪些考验?(写出至少两项)

【3】(B)文段中的“她”是谁?为什么“她”会“没好意思同他握手”?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微信朋友圈

材料一: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朋友圈是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的一个社交功能,指用户通过发表文章、发布视频、分享图片、评论点赞等渠道认识的一些朋友而形成的一个社交圈子。

材料二:微信朋友圈特点鲜明。一是自媒体属性,每一次朋友圈内容更新,均可视作一次一对多的传播,传播的受众即为朋友圈中的好友,而传播范围取决于受众的多寡,传播的深度则取决于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起共鸣。二是半隐私性互动,用户发布信息,可以选择可见范围。在同一个可见范围层级内的好友可以看见发布及互动内容,而处于不同可见范围层级的用户相互之间不能看到对方的反馈信息。

材料三:陕西女子崔某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南门口发生恶性抢小孩伤人事件”的信息,因为自己娘家在杨凌,看到微信中提到“南门口”,便误认为就是“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门口”,未经过核实,再次编辑后,将这条消息发到了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引起社会恐慌。

材料四:网上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摘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微信朋友圈。(35字以内)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谈谈怎样合法使用微信朋友圈。

3下列陈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微信朋友圈内容传播的深度往往取决于朋友圈中好友的多寡。

B. 陕西女子崔某将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信息核实编辑后发到朋友圈以求引起社关注。

C. 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信息时可以选择可见范围,与好友作半隐私性互动。

D. 用户在朋友圈这个舞台上精心表演,以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公共形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情触大地,师法自然”的项目化学习旅程已接近尾声。活动中,我们欣赏了自然的美好、博大,感受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学习,体悟了人类和自然的精神交融,现在你已进入“书写自然”环节。请自拟题目,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可以讲述你的经历,抒发你的感想,也可以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