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对奖金来源的介绍是消息的背景。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把吕伟的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C.《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七律”。《渡荆门送别》是律诗,李白年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本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B.在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上,我们要和衷共济,携手并进

C.冰壶新秀李敏虽无缘北京冬季奥运会,但她没有因此郁郁寡欢,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训练中。

D.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以目空一切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去迎接明天,以取得优秀成绩。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关雎》和《蒹葭》分别出自《诗经》中的《周南》和《秦风》。

C.《卖炭翁》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价钱夺走的故事,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巧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现实。

D.《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所做的一次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讲演。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B. 李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 足球场上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对手无从进攻。

D. 干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名副其实的公仆。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回答各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树深:树丛深处。青霭:青色的云气。

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其中⑴“_______”点明了往访的时间,其中的⑵“_______”暗示了道士不在道院的情况;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写之景⑶__________。(用诗中的语句填写前两个空格)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__________________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______, 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请你从《水浒传》《西游记》中选择一部,结合具体的内容,选定一个角度,为“成功需要什么”读书报告会准备一段发言。供参考的角度有:成功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成功需要发挥聪明才智,成功需要团结协作……(10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②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躅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①“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②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③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④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⑤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酿成了严重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

【2】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一:为自己点赞。

(1)要有真情实感。

(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