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原句与改句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改句:奋斗的人生怎能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呢?
B.原句:在一片灰得有点发白的胸前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格外醒目。
改句: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一片灰得有点发白的胸前格外醒目。
C.原句: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这就是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
改句: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D.原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真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因为应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改句: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所以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B.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做出表率。
C.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 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箕畚(jī) 阻塞(sài) 汴梁(biàn) 舳舻相接(zhú)
B.俯瞰(kàn) 罅隙(xià) 始龀(chèn) 摩肩接踵(zhǒng)
C.丘壑(hè) 濒临(pīn) 锃亮(zèng) 遒劲有力(qiú)
D.秀颀(qí) 嶙峋(xún) 洨河(jiāo) 惟妙惟肖(xiào)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改变)。《愚公移山》
B.素(白色)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C.月色入户(窗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困于心,衡(同“衡”,梗塞,不顺)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①西风雨②,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注:①秦地:指今陕西关中一带,古属秦。②西风雨:刮西风就下雨。
【1】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尝闻”二字开篇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B. “早晚回”即何时回,这一问表现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
C. “望”字含义深刻,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
D.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通过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白发老翁如鹤立”这句诗。
6、古诗文默写填空
(1) ,欲上青天揽明月。
(2)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 此事古难全。
(4)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刘禹锡不为个人沉沦而悲伤,仍然保持乐观精神的两句诗是 , 。
(5) 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 《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无畏气概的两句诗是 ,
。
7、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刻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他了解保尔的悲剧……
“阿基姆,难道你真的以为生活能把我逼进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突然使劲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着他的胸脯,“只要它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战斗行列。老兄,请你千万记住这一点。”
阿基姆沉默不语。他知道这绝不是漂亮话,而是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的呐喊。他明白,像保尔这样的人不可能说出另外的话,表达出另外的情感。
请你结合原著回答:
(1)文段中“悲剧”指什么?
(2)“呐喊”表达了保尔怎样的心声?
8、现代文阅读
人工造林有学问
(1)森林是有利于环境的,它可以吸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净化空气,并降低温度,减轻温室效应。比如,每公顷森林可以年吸收灰尘330~900吨,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每公顷森林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森林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
(2)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但是,如果植树造林不讲究科学的方法,就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进行人工造林呢?
(3)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如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多的金钱也是浪费。
(4)第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5)第三,自然界有其规律性,所以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平方米3-5棵,而人工造林的密度是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6)第四,人工造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7)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
(8)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9)了解了森林的作用,懂得了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方法,就能增进我们的绿色意识。去精心地爱护和培育我们的森林母亲吧!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选文第(2)段中加横线的词“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3】选文第(5)段中画线句子除了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你结合选文,联系家乡的实际,为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
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2)“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是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诗人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时,你往往会发现,那些过去了的都已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成为你“亲切的怀恋”。同学们,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