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延(màn)             退(kuì)             锐不可(dāng)             不折不(ráo)

B.斟(zhuó)             黑(yòu)            精竭虑(dān)               诚恐(huáng)

C.邪(pì)                 (huì)            无消息(yǎo)               惟妙惟(xiào)

D.刻(juān)             (qiè)            扬顿挫(yì)                 藏污纳(gòu)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正以耀武扬威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B. 抗洪救灾期间,越来越多的英雄事迹被报道,真是可歌可泣,令人垂泪。

C. 我们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他人,诲人不倦

D. 对于洪灾过后的防疫工作,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切不可不以为然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天的山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是否努力。

C.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D.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喉/呜/锐不可 污纳垢/深不露

B.刻/妒/深恶痛 落大方/丢三

C.红/闻 后/谆谆教解囊/英雄气

D.首/风/息敛声疲力尽/疲力尽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根据你对诗词的理解,说说“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2】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按原文默写。

1乐以忘忧,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

3《口技》中赞扬口技人模仿声响应有尽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以自然环境烘托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大家要学习他________,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语段一:

有一次,A曾经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有一次他几天不吃饭,只吃些硬豆和水——这又是一种“锻炼”肠胃的方法。我记得有一、二次当A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在那次暴动中他的省里有几个饥饿的农民因到衙门要粮而被砍了头。有一个战士告诉我,他曾经亲眼看到A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

语段二:

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他却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A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

根据语段,请判断A是谁?选文中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朗读者》第一期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中有这样一段话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许多的遇见,请你以“遇见”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