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经典常谈》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经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
B.《诗经》旧有十五国风,《关雎》出自《周南》,《兼葭》出自《秦风》,《周南》和《秦风》都属于“十五国风”。
C.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写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湛蓝 钟磬 狼籍 春寒料峭
B.映衬 斟酌 帐蓬 重峦叠障
C.臃肿 跳蚤 躁热 任劳任怨
D.妥帖 擅长 簇拥 坦荡如砥
3、【字词迷宫】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姓氏 | 形近字 | 易读错字 | 成语 |
①竺(zhǔ)可桢 ②魏学洢(yī) ③朱光潜(qián) | ④枯燥 ⑤噪音 ⑥烦燥 | ⑦两栖(qī) ⑧造诣(zhǐ) ⑨眼眶(kuāng) | ⑩消声匿迹 ⑪人情事故 ⑫无人问津 |
A.①⑤⑨⑪
B.②④⑦⑫
C.③⑥⑧⑩
D.⑥⑦⑧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多年勤奋工作,不孚众望,被选为楷模。
B.标点很重要,写文章怎么可以文不加点?
C.各领域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具有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创造力。
D.伊斯兰极端组织成员在叙利亚等地制造了很多恐怖事件,在当地平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5、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西风”、“杨花雪”分别点明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曲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瘦”明写马暗含处境艰难困窘。 B.一个“断”字表现游子悲伤之甚。
C.“拂”字衬托出内心的痛苦焦躁。 D.两个“又”字蕴含着缠绵难舍之情。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②夕阳西下,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④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⑤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⑥征于色,__________,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默写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文段: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①语段节选自 ____________ ,文中的A 是 _____________(人名)。
②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在陕北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请你根据下面有关出身与家庭/外貌形象、童年经历的材料,分别写出材料中的“他”或“我”指的是谁。
A.我于一八八六年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我家是穷苦的佃农。为着一家二十口的生活,我们租了二十亩田。(________)
B.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爸爸把他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大家说他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________)
8、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阳东陵
①沈阳东陵,又称“福陵”,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东陵公园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
②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邃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
③东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由前向后地势逐渐升高,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④东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⑤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大红门三楹,拱门三道。即为大红门外区。大红门是陵寝总门户,为三间歇山式琉璃顶建筑,门的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和雕造坚固的石牌坊。门前东西两侧各有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的下马碑四座,两个石雕的华表、一对石狮子左右各一。
⑥进入大红门是三条笔直的砖石铺成的甬道,即为神道区。神道正中与红门相对的这条道叫“神路”,是建筑的轴线,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成对的石雕,有擎天柱、石狮、石马、石骆驼、石象生等。平地尽头,即“神路”北端的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东陵的重要标志。沿“一百零八磴”台阶拾级而上,是一个平整的台地,正中立着一座重檐歇山式牌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是康熙帝撰写的,内容是歌颂他曾祖努尔哈赤创业开国的功德。牌的两侧是祭祀用的茶膳房、果房、涤器房,均为回廊式硬山造,灰瓦顶建筑。
⑦碑楼的北面是方城宝城区,方城是东陵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为城堡式建筑,周长约370米,墙高约5米,墙上有马道、垛口,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俱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南面正中辟门,上有三滴水歇山式门楼。
⑧方城南面的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均为歇山式建筑,带回廊。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
⑨方城的北面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
⑩东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述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续游东陵,而不会产生雷同感。
(百度百科·东陵,有改动)
【1】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东陵的?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
【3】选文第⑤⑥⑦三段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在介绍东陵的建筑格局时按照空间顺序展开说明,条理清晰。
B.选文第②段中“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等高度概括的四字短语,突出了选文语言简洁准确,又不失生动形象的特点。
C.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进入大红门是三条笔直的砖石铺成的甬道,即为神道区”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D.选文⑦的加点字“约”不能删去,因为“约”表示估计,表明方城的周长估计是370米左右,并不是准确的尺寸,与之不同的是第①段中的加点词“基本”,对句意影响不大就可以删去,这两处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
潮起潮落皆有意,一花一叶都含情。从欢天喜地的春节里,我领悟了亲情;从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中,我领悟了温情;从“春蚕到死丝方尽”中,我领悟了奉献的价值;从香甜的蜂蜜中,我领悟了勤劳的含义……
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