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卸 修葺 辍学 筋疲力尽
B.隧道 消毁 云宵 杳无消息
C.教诲 弧线 扼制 推心至腹
D.防害 拮责 著作 言不由衷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ào) 踱步(duò) 不逊(xùn) 轩邈(miǎo)
B.悄然(qiǎo) 禁锢(gù) 沿溯(shù) 藻荇(xìng)
C.屏息(bǐng) 妯娌(zhóu li) 锃亮(zèng) 缥碧(piǎo)
D.诘责(jié) 炽热(zhì) 吹嘘(xū) 千转(zhuàn)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就是通过庄子与惠子就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展现了寓言说理这一特色。
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如《马说》《爱莲说》。
C.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就是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大道之行也》描绘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该派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4、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 )
A.“他上课从不说一句废话。”这句话的主干是“他说废话。”
B.根据不同的语气,我们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倒装句和感叹句。
C.“从高楼上看,马路上的车小得像蚂蚁一样。”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D.《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项羽、李广、岳飞等。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三、四句中写了山农“________”、“_________”两个劳动场面,“莫嗔”、“却喜”刻画了山农________的形象特点。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6、古诗文积累
① ,一览众山小。(《望岳》)
②白头搔更短, 。(《春望》)
③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④挥手自兹去, 。(《送友人》)
⑤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⑥ ,千山高复低。(《鲁山山行》)
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页。(《记承天寺夜游》)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名著欣赏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8、致敬伟大抗疫精神
李浩燃
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
②“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③“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日前,6集纪录片《同心战“疫”》陆续播出,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唤起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同志说出的平实感言;“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这是“90后”“00后”发出的青春誓言。从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临危受命、紧急攻关的科研人员到无惧寒暑、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处处都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
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众志成城,亿万人民谱写了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凯歌,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这样的民族必将步履铿锵、拥抱光明前景,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⑥在这次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等抗疫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勋章奖章。庄严而温暖的一幕,成为对抗疫英雄的最高礼赞,启示着榜样的意义、精神的价值。伟大的斗争,能够写下彪炳史册的篇章,迸发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砥砺于磨难,丰富于实践,成长于斗争——秉持在战“疫”中锻造的信念,弘扬在斗争中淬炼的精神,我们必将在新长征路上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09日,有删改)
【1】本文的新闻体裁是( )
A.消息
B.通讯
C.新闻评论
D.新闻特写
【2】下列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伟大抗疫精神”是指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B.只有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身上才会有这种“伟大抗疫精神”。
C.“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引领人昂扬向上、发愤图强,激励人勇往直前。
D.“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淬炼出来的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主要论述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号召全社会要致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许多中华人民身上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
C.第⑤段强调了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实支撑。
D.文章叙议结合,在概述新闻事件的同时引述观点并融入精当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9、科学不断进步,技术迅速发展,智慧学校建设持续升级。你刚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立即穿越到了2052年。那时你的智慧语文课、智慧音乐课、智慧体育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智慧。请你发挥想象,以“2052,我的智慧课堂”为题目,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