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读完《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班级开展了一次读书交流会,以下是同学们在活动中发言,请选出说法不当的一项( )
A.如果我们对道德、文化、艺术、历史、教育等话题感兴趣,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傅雷家书》中的某些内容,以上领域该书均有涉及。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其作品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着相似的经历,最终他们都战胜了自己,体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C.读书的方法有很多,阅读时我们可以在书上圈点勾画,也可以做一些摘抄和笔记。读后感就是阅读笔记的一种,它更注重的是对原文的引述,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写些感悟。
D.阅读这两部名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汲取精神的养料,还可以借鉴其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下列关于作品表述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贺《南园 其五》中体现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B. 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作者得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
C. 范仲淹的《苏幕遮》中词人借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来衬托离情的可伤。
D.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李煜的《破阵子》。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很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廉颇、蔺相如、项羽、周亚夫、愚公等。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其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C.《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
D.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等;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稿费为基础,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4、请阅读《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小题。
小相想收集关于“苏秦”“张仪”的故事,他应该阅读( )
A.《史记》
B.《诗经》
C.《战国策》
D.《尚书》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出自诗歌总集______,其中“风”里面收集的诗歌都是各地的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诗中“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起兴的事物与吟咏的对象形成和谐的画面。
C.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伊人忽隐忽现,若即若离,给人留下了更生动、鲜明的印象。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直接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和勇敢追求。
6、古诗文默写。
(1) 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4)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7、活动三:名著阅读
幸运的是,当我捧着鸟蛋小心翼翼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时,我遇见了一位牧师。他说:“一枚漂亮的萨克锡克拉的蛋,你从哪里捡到这只蛋的?”我自豪地告诉他我如何在山坡的岩石上发现了那个舒适的鸟巢,并且打算两周后再次拜访以拿走其他的蛋,不过那是要等到雏鸟出生之后了。
……
从那以后我懂得了两件事情:第一,偷走鸟儿的蛋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其次,无论鸟兽,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
在这段文字中,“萨克锡克拉”是一种什么鸟?“我”为什么觉得幸运呢?
8、饮食的记忆
萧乾
①饮食也是一种教养。可我缺乏这种教养。
②对于了解我早年家境的人,这毫不足奇。十岁前,我面临的主要是把我的那小肚皮填饱的问题。那时靠典当和妈妈外出佣工为生,一到下午,堂兄就在北新桥摆地摊卖对联,有时还当场挥笔。这样,年三十家里才( )包上饺子。另外,每逢戚友有红白事,妈妈总把我这小馋鬼带上,借此开开斋。当时我那副狼狈相是不难想象的。
③我有过一些喜欢吃并懂得吃的朋友,如已故的荒芜。五十年代我们同住在羊市大街时,一天他老远把我拽到鼓楼附近一家小饭馆,请我吃了一顿炸肥肠——真是肥得满嘴流油。他边自己品味边( )地问我:“咋样?”我的回答倒也还老实,我说:“好吃是好吃。可我为它跑半个北京城,划不来。”
④朋友中,巴金是“爱吃”的。但他总把吃同友情联系在一起。五十年代他每来京,必把他的多年老友约在一起,欢聚一下。他对北京的馆子比我熟,有时是沙滩,有时是新开路的康乐。反正总是川菜馆。那时他的饭量也真是惊人!时常在我们已善罢甘休之后,他还要独自打扫一番战场,把盘盘都扫荡得一干二净。
⑤五十年代的一天,我们同游北海。我凭着小他六岁这个优势,向他挑战。我们各租了一条小船,从漪澜堂出发,以五龙亭为终点。我满以为会先他到达,就使出吃奶的力气,结果却同时靠的岸,划个平手。
⑥至于文章,他那洋洋二三十卷,我就更望尘莫及了。因而我得出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能吃才能干!
⑦1945年3月,我从英国横渡大西洋去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时,战争还未结束。本来只不过几天的航程,我们竟走了十几天。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上,食欲实在旺盛不起,况且英国食物短缺,严格配给,就连船上也吃不到什么美味。
⑧轮船一驶进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就安全了,胃口也来啦。上岸后,同船的人都分别进了当地餐馆,并且异口同声地喊着:“要牛排!”印象中,我面前那块简直厚得像是块淌油的“砖”,足有两斤重,而一瞬间就被我消灭到肚里去了。
⑨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饕餐既品不出美味,对肠胃也太不仁慈,甚不可取。
⑩英国的绅士淑女是向来不肯露天而食的,在巴黎,就没这么讲究。蔚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咖啡馆门前,衣着华丽的男男女女,围桌而坐。一群群鸽子在他们脚下啄食,确实是别一天地。由于四堂兄娶了位美国嫂子安娜,我从九岁就习惯吃洋餐了。她还教了我一些规矩,例如刀叉不能碰出声音,咀嚼也得文文雅雅地。可是当一住姓孟罗的英国人请四堂兄和我在东单吃大餐时,我怎样也切不动那烤肉,到头来它竟飞出盘子,蹦到地上了。
⑪有时,吃食会引起乡思。
⑫三十年代初到上海,朋友看出我想北京,就( )把我带到二马路横街一个弄堂去。老远我就闻到熟稔而且久违了的芝麻酱味儿了。原来那是北京人开的烧饼铺。对我,当时可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要香。它立刻把我带回到二十年代。那时冬天上学的路上,我口袋里总装着个刚出炉的烧饼或烤白薯,那就相当于贵妇人的暖手炉。快到校门口我才“开吃”,咽下肚里的不仅是烧饼,还有一路上我的体温。
⑬当记者得学会不挑嘴。在全国范围内跑新闻,什么“菜系”都会碰上。好在中国酒席总先上几个冷荤,而且它们总守着阵脚,一般不撤。这样,遇到正菜不好下箸——例如西南的辣子,就可在冷盘上周旋。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意 殷切 勉强
B.殷切 特意 勉强
C.勉强 殷切 特意
D.勉强 特意 殷切
【2】请根据文章内容,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我”对饮食的记忆 | 荒芜请“我吃肥肠” | ② | 在哈利法克港的当地餐厅吃牛排 | ④ |
“我”对饮食的认识 | ① | 能吃才能干 | ③ | 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要香 |
【3】根据提示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饮食也是一种教养。可我缺乏这种教养。(从句子的作用)
(2)时常在我们已善罢甘休之后,他还要独自打扫一番战场,把盘盘都扫荡得一干二净。(从修辞角度)
【4】鲁迅在《社戏》中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其实作者难忘的是豆中情,是乡间少年朋友那段诚挚情谊,是那段美好自由的生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谈怎样理解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对我,当时可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要香”这句话。
9、请以“成长,要让自己更 ”为题目,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