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相得益彰。

B. 通讯的表现手法是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

C. 《我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均为消息。

D.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强调“用事实说话”,但实际上,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对读者产生影响。

 

2、下面对《春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沦陷的悲惨景象,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颔联以“感时”承上,“恨别”启下,表达了作者感时伤逝的感情。

C.颈联写入秋后战火愈烧愈炽,跟家人难通音信,表达了对妻儿的思念。

D.尾联写诗人苍老之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至 且:况且(《周亚夫军细柳》)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毛发(《愚公移山》)

C.亲戚之 畔:同“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志,与民之 由:自由(《富贵不能淫》)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闲(bīn)   喝() 寻) 坦荡如

B.跚(mān)   遒jìn) 络不绝(

C.制(è)   倦dài) 雕lòu)   长途跋shè

D.拥()   鲜)   道(suì) 重叠嶂(liàn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画横线句所表现的景象。

【2】请对诗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填空。

,杨柳依依。

兔从狗窦入, 。中庭生旅谷,

当年万里觅封侯,

天下英雄谁敌手?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出自《祖逖北伐》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小语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帮他填充完整并找出错误一项。

读书卡片

作品:《经典常谈》

作者:

作品内容: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C.《说文解字》篇是我们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参考书目。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1)补写处读书卡空缺部分

(2)上面读书卡片作品内容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3)小语在阅读《<诗经>第四》一章中,对“诗言志”即诗歌的育人作用产生了兴趣,制作了下面的表格。请根据名著内容以及你的语文素养积累,帮他补充完整。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渊,就像脚踏薄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周钰栋的《飘香的炒麦粉》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飘香的炒麦粉。

②说起这炒麦粉,在中国美食系列的族谱中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原因首先在于其用材单一:小麦粉或大麦粉。其次是烹制简单:或将小麦粉、大麦粉直接放入铁锅中翻炒至焦黄色,飘出香味即可;或将淘净的小麦粒、大麦粒先放入铁锅中翻炒熟后再用石磨磨成粉。第三是食用简单:舀几勺炒麦粉放入碗中,只需用开水冲泡后调制成糊状即可食之,若要讲究一点,放点白糖,即可送入嘴中,完成享受幸福的感知。

③虽说炒麦粉如此普通,如此简单,可在饥饿时代它又显得十分金贵。那时大家的口粮都是按计划按月配给,谁家都不可能有多余的面粉供你做炒麦粉,有做的,那定是家中有坐月子的产妇或刚断奶的稚童。还有个例外,就是家中有人要出远门,带上炒麦粉是为了能省下一笔上饭馆的开支(据说还能治水土不服)。我能吃上炒麦粉是当知青的时候,时时惦念着我的母亲不时会在口粮中挤出一点面粉炒熟后经邮局给我寄来。每当我打开邮包闻到从中飘出的麦香,口水就会在一瞬间溢满整个口腔,整个身心仿佛全都被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包裹了起来,那份温暖足可以让我醉上几天。后来,回城了,虽说生活在不断地改善,能端到嘴边的美食也层出不穷,但我还是会不时烹制一些炒麦粉放在咖啡瓶里备着,作夜宵用。

④去年的麦收时节,我回了一趟第二故乡,见村里的老人也在忙着为在城里打工的孩子炒麦粉。那醇厚、浓烈的麦香不断地从一家家的窗户里飘散出来,沁人心脾。为了炒好这麦粉,老人们要忙活多时。他们得先从新收的大麦里细细地挑选出粒粒饱满 A 金黄的麦粒,然后淘洗干净后沥干,再入锅用文火慢慢翻炒至麦粒 B 淡淡的焦黄色, C 浓烈的麦香便起锅。待凉透后再用石磨细细磨成粉。据说,这种先将麦粒炒熟后再磨成粉的做法还是在城里打工的孩子关照的,目的是好让炒麦粉保留住全麦的成分,吃起来更有营养。

⑤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我母亲为我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从城里邮寄到乡下,是为了不让我挨饿,让我服水土。如今乡村里的父老为进城打工的孩子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地通过快递从乡下往城里寄,却是为了给吃腻了美食的孩子换个口味,勿忘家的味道。尽管这炒麦粉的风水在轮流转,但不管如何转,其情,依然系着天下父母心;其味,依然是老手艺;其香,依然是从故乡的柴灶上飘出。

⑥无论你我处在河东还是河西,那飘香的炒麦粉,永远是心中乡愁的寄托。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简述第①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将“飘出”“闪着”“泛出”填入第④小节的空白处。

A处填_____________      B处填_____________     C处填_____________

【3】第⑤小节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其表达作用。

【4】文章虽然写了很多事情,却依然显得自然有序、层次清楚,这是为什么?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第一次发现  

要求:①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③书写正确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