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以说,想象力应用多少是评价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②人的大脑具有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
③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
④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区的机会少,一般人仅仅应用了自己想象力
的15%。
⑤优秀的想象力对于一个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
A.②④③①⑤
B.③⑤②④①
C.⑤③②①④
D.④⑤①②③
2、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草原的天气说变就变,暴风雪不期而至时,陈教授正带着李响等三个生物系的学生在野外进行科学考察。雪越下越大,他们忧心忡忡,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李响望向鬓发斑白的教授,油然而生敬意: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总是以身作则,他不辞辛苦地采集样本,对于学生的不耻下问,他总是耐心解答。雪渐渐的小了,李响知道工作马上又要开始了……
A.不期而至
B.忧心忡忡
C.以身作则
D.不耻下问
3、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蓦然/帷幕 两栖/膝盖 竹篙/蒿草 连翘/翘首以待
B. 装载/记载 横渡/横祸 倔强/倔脾气 数量/数见不鲜
C. 镂刻/佝偻 辍学/绰号 忌惮/掸灰尘 归省/不省人事
D. 蹒跚/栅栏 悄悄/悄然 狩猎/授课 撺掇/上蹿下跳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翘首(qiáo) 蒙昧 藏污纳垢(hòu) 和言悦色
B.挟带(jiá) 躁热 正襟危坐(jīn) 筋疲力尽
C.绯闻(fēi) 镌刻 殚精竭虑(dān) 锐不可当
D.粗糙(zào) 荧光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见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秋夜山居
唐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_____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6、默写。
(1)借景抒情是古诗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动视觉与听觉写景,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向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目光从煌煌京城移向巴山楚水,流露出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水汽蒸腾,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流露出诗人渴望从政的愿望。
(2)《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主人公爱而不得。日夜不停思念,以致难耐相思之苦的情状。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①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有一些物质,当和空气相混合,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②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亮光。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意地将自己身上的光放大一些,或者是调暗一些,或者是干脆熄灭它。
③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④刺激能够影响到气管。这精致的灯,萤的身后最后一节的小点,只要有少许刺激,立刻就会熄灭。当我想要捕捉幼小的,清清楚楚地看见它在草丛里发光,并且飞旋着,但只要我的脚步稍微有一点儿不经意,发出一点儿声响,或者是不小心触动了旁边的一些枝条,那个光亮立刻就会消失掉。
⑤然而,雌萤的光带,即便是受到了极大的惊扰,也不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比如,把一个雌萤放在一个铁笼子里,我们在铁笼子旁边放上一枪。面对这样暴烈的声音,它的光亮依然如故。我再把冷水洒到它们身上。但是,没有一盏灯会熄灭,顶多是把光亮稍微停一下。我又拿了我的一个烟斗,往铁笼子里吹进一阵烟去。这一吹,那光亮停止的时间长久了一些。还有一些竟然停熄掉了。但即刻之间便又点着了。等到烟雾全部散去,那光亮便又像刚才一样明亮了。假如把它们拿在手掌上,然后轻轻地一捏。只要你捏得不是特别的重,它们的光亮并不会减少很多。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全体熄灭光亮。
【1】阅读第①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不超过50字)
【2】《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谈谈“科学性”和“文学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3】法布尔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结合整本书谈谈他具有怎样的可贵品质和情怀?
8、阅读《社火迎春》,完成小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闹社火,是临汾不变的风俗。
②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和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便,也都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儿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蹿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另有人已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
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儿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板凳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的四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间,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
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耄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儿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
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用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
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
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
⑨好一个烂漫的临汾的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为我们定格了一个个精彩时刻:跑鼓车是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登“天塔”是①的时刻,高擎灯笼是②的时刻。
【2】文章的语言生动传神,感情热烈充沛。请从下面任选一句,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进行品析。
①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分析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结尾段的理解。
9、写作
迷,在现代汉语里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一个理解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等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请以“____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