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铭记 题跋 惟妙惟肖 张惶失措
B.浩瀚 轩邈 殚精竭虑 正襟危坐
C.丘壑 推祟 瞠目结舌 摩肩接踵
D.斟酌 娴熟 重峦叠障 天衣无缝
2、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该文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桃源那样的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东晋王朝的讽刺。
B.《社戏》这篇文章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C.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诗人,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D.《大自然的语言》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之类的题目更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西方国家家喻户晓,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推崇。
B.在人类大量捕杀的残忍行径下,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C.这些年来,毒大米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蔓延之势锐不可当,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
D.面对警察的询问,犯罪嫌疑人诚惶诚恐地回答。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piáo)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fēi)公吗?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kàng)奋了。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sòng)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wō)旋着的情事。
D.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jiān)默……而一只定期迁徙(xí)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启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5、古诗文阅读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面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从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凑。
B.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巧妙地借用老妇之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典故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显露诗人的爱憎。
【2】用语精炼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体会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柴门何萧条,_____。(曹植《梁甫行》)
(2)重岩叠嶂,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郦道元《三峡》)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杜牧《赤壁》)
(5)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晏殊《浣溪沙》)
(7)_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①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
A.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请根据内容回答问题。
“ A 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他,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 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他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
以上文段中的A指的是_________(人物), 关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具体是指他________的经历(事件)。
③下列与《飞向太空港》内容不符的一项是(_______)
A.该书主要讲述了“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
B.“亚洲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成功发射的商业卫星。
C.“亚洲一号”卫星是在西昌卫生发射场发射升空的。
D.香港李嘉诚先生亲临卫星发射场观看卫星发射。
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蒙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将下面这句话放至原文处,其位置序号应该是( )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 B.(乙) C.(丙) D.(丁)
【2】第④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我”踢罐电报时的表现,有何作用?
【3】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9、题一: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或来自亲人师长、同学朋友,或来自陌生路人、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是否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来便倍感温暖。
请以“最温暖的陪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可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