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春运也应该是饱含希望和温情的

②又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是温馨祥和的

④行孝、团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最美的情感

⑤这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⑥在今日中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A.①②⑤④③⑥

B.⑥④⑤②③①

C.①②③⑤④⑥

D.⑥④③①⑤②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删去“使”字)

B.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开车看手机造成的。(把“显示”改为“表明”)

C.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他有理想抱负,受到良好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把“是否”改为“能够”)

D.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把“贡献者”和“参与者”互换位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雷洋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B.端午节如期而至,嘉陵江上美轮美奂的龙舟大赛成为炎炎夏日里广安人民关注的焦点。

C.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D.由于他入木三分的启发,我对人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音、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那(chà) 红(fēi) 狼(jí)   深痛疾(wù)

B. 唐(tuì) 踌(chú) 鲜(yú)   殚精虑(jié)

C. 使(chāi)  悲(mǐn) 匙(yuè) 重叠嶂(lán)

D. 临(bīn) 轩(xiè) 残(yuán)  摩肩接(zhǒn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B.颔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C.尾联诗人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D.这首诗善于刻画送别环境、渲染气氛,诗中景物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9)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五岭逶迤腾巨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走进文学名著,沐浴经典阳光。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称。

(1)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襄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 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⑧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第②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

2根据加点的词,赏析下面的语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着解渴。

3作者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分别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

4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向来不恋故乡”与“故乡可爱极了”这似乎矛盾的情感?

5全文借藕与莼菜,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一种心情?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写作。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显示着力量,大鹏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目,进行写作。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