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家”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春运也应该是饱含希望和温情的
②又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是温馨祥和的
④行孝、团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最美的情感
⑤这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⑥在今日中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A.①②⑤④③⑥
B.⑥④⑤②③①
C.①②③⑤④⑥
D.⑥④③①⑤②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删去“使”字)
B.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开车看手机造成的。(把“显示”改为“表明”)
C.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完全取决于他有理想抱负,受到良好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把“是否”改为“能够”)
D.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把“贡献者”和“参与者”互换位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雷洋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B.端午节如期而至,嘉陵江上美轮美奂的龙舟大赛成为炎炎夏日里广安人民关注的焦点。
C.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D.由于他入木三分的启发,我对人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音、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刹那(chà) 绯红(fēi) 狼籍(jí) 深恶痛疾(wù)
B. 颓唐(tuì) 踌躇(chú) 鲜腴(yú) 殚精竭虑(jié)
C. 差使(chāi) 悲悯(mǐn) 钥匙(yuè) 重峦叠嶂(lán)
D. 濒临(bīn) 轩榭(xiè) 残垣(yuán) 摩肩接踵(zhǒnɡ)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B.颔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C.尾联诗人借马鸣之声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D.这首诗善于刻画送别环境、渲染气氛,诗中景物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根据课文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9)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0)五岭逶迤腾巨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
7、走进文学名著,沐浴经典阳光。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称。
(1)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襄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 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⑧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第②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
【2】根据加点的词,赏析下面的语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
【3】作者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分别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
【4】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向来不恋故乡”与“故乡可爱极了”这似乎矛盾的情感?
【5】全文借藕与莼菜,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一种心情?
9、按要求写作。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显示着力量,大鹏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目,进行写作。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真情实感,不得抄袭。(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