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首(qiáo)   红(fēi)   发(juǎn)   纸yuān

B.陆(zhuó)   发首(hán缈(piāo

C.那(chà) 寒zhàn)   娌(zhóu)   教huì

D.刻(juàn)   责(jié)   亮(zèng)   脸(jiá)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日的贵州印象正被“高速平原”有力改写,坦荡如砥的高速公路网彻底压缩“千山万壑”。

B.在鹿角峰虎脚爪公路边,三株苍劲的红军树如擎天巨伞般傲然挺立在依山而建的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中。

C.掀起车窗的帘子,看到小巷在飞速倒退,老人和孩子们的身影一闪即逝,笼着层极淡却极圣洁的光晕,恹恹欲睡般遥不可及。

D.一个团队若能拧成一股绳,一起攻坚克难,这个团队将纵横决荡,所向披靡。

3、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  (   )

A. 炽(zhì)热   畸(jī)形   管束(shù)   杳(yǎo)无消息

B. 弥(ní)补 诘(jié)责 犀(xī)利 粗制乱(làn)造

C. 匿(nì)名 尴尬(ɡā) 滞(chì)留 文绉绉(zōu)

D. 迁徙(xǐ) 绯(fēi)红 瞥(piē)见 气宇轩(xuān)昂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B.“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名。

C.“漏断人初静”中,“漏”指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指深夜。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这首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潭影空人心。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2)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或武艺超群,或意志坚定,或聪明机智。她们身上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情节,谈谈丽达身上的光辉之处。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盛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的《说文》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通常由台基和柱础、立柱和屋顶构成。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就对亭的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并强调了亭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B.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大为”表示程度,“亭”在明清时期在造型、性质、实用内容发展迅速,有质的提升,用语准确。

C.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D.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亭在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2】“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3】请根据②至④段内容给“亭”下个定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做过饭吗? 修过自行车吗? 干过农活吗? ……

请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