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B.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颔首低眉,敬重有加。
C.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说粗话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面对老师的训导,小明不厌其烦,始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C.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D.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的成长生活中,是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摔跤,无数次的痛苦组成的。我们只有在“吃一堑,长一智”中不断的丰富自己、成长自己。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B. 据新华社报道,缅北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已有至少2万余缅甸籍边民涌入中方境内临时避战。
C.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D. 成都市规划局、市发改委等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划新举措,发展了“东进”、 “西控”、“南拓”、“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新蓝图。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件衣服做工精巧,堪称一绝,真可谓是天衣无缝啊。
B.十几年过去了,老师的话仿佛历历在目,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C.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强词夺理,令反动派汗颜。
D.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瀑布从百丈悬崖飞奔而下。
5、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还还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3】下列各项与“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萧绎《折杨柳》)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6、默写。
(1)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5)《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自己奉命出使的地点和事由,单车出行,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
(6)李白出蜀入楚,写下了《渡荆门送别》,诗中由描写美景转入抒发思乡之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遥遥相送。
7、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两本名著《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本名著完成下列各题。
【1】《昆虫记》
(1)《昆虫记》是 (国籍) 家、 家、 家(人名)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作者被誉为________
A.法国 昆虫学 文学 凡尔纳 科幻小说之父 B.英国 文学 物理学 法布尔 昆虫界的荷马
C.法国 昆虫学 文学 法布尔 昆虫界的荷马 D.希腊 文学 化学 荷马 科学诗人
(2)________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把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
A.萤火虫 B.黄蜂 C.园蛛
(3)绿蝈蝈儿因在夜间捕食蝉,而被作者称为________。
A.可耻的窃贼 B.热情似火的歌手
C.狂热的夜间猎手 D.凶恶的食肉者
(4)________是天生攀岩家。
A.狼蛛 B.蚱蜢 C.蚂蚁 D.蝈蝈
(5)________的幼虫可以把固体物质变为液体物质。
A.黄蜂 B.萤火虫 C.马刺沙泥蜂 D.天牛
(6)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________
A.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C.默默付出的劳工
(7)塔蓝图拉蜘蛛易于________。
A.驯服 B.杀死 C.暴躁 D.愤怒
(8)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________
A.喉咙发音 B.腹部发音 C.嘴巴发音
(9)中国古人认为蝉风采露宿,是________的象征。
A.坚持不懈 B.高洁 C.友好 D.雍容华贵
【2】《红星照耀中国》
(1)作者在写到“通往红色的大门”中的大门指的是:________
A.红军与国民党的分界线 B.中国 C.天安门
(2)作者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到中国红区? ________
A.为了探寻中国红军的一些秘密 B.为了旅游 C.一次意外
(3)“但是这是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上文中描述的青年军官是________
A.邓发 B.刘龙火 C.周恩来 D.姓卞的队长
(4)“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人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这段话,是作者对________的印象。
A.邓发 B.周恩来 C.姓姚的同志 D.毛泽东
(5)“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这段话是作者对红军经历过________后的评价。
A.长征 B.第五次围剿 C.突破第一道稠堡线 D.红军队伍在井冈山会师
(6)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________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7)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8)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________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昌起义
(9)文中________一篇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故事。
A.红星在西北 B.去前线的路上 C.同红军在一起 D.战争与和平
(10)《红星照耀中国》又叫 ________
A.《漫长的革命》 B.《西行漫记》 C.《关于朱德》 D.《那个外国智囊》
8、白杨礼赞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②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你怎样理解④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3】⑦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9、按要求作文。
你可曾记得,那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番举动、一件小事……平凡细微,却在你心底的最柔软处,落下了丝丝暖意。
请以“落在心底的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切忌空泛;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③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