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形/岖   顾/狼   像/春寒料

B.刻/躇/田   亮/序   诚/滋暗长

C.裁/秋 交/防   要/制   障/息敛声

D.责/梗 粗/纵   枝/劲   当/藏污纳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tái)   (rán)   (yù)   (xū)

B. (zhuàn)   (fán)   (xīn)   男有(fèn)

C. (yū)   (yú)   (yān)   (dú)

D. (yǎn)   (ɡuān)   (zì)   (m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B. 衰草连天的季节里,连到处飞的蚊子也销声匿迹了。

C. 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D. 回想起73年前那场触目惊心的战斗,老英雄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两行热泪。

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风筝》就是出自这部诗集。

B. 《绝唱》选自《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清末丹徒人。

C.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一起随诺第留斯号潜艇船长格兰特周游海底的故事。

D.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房星”,马星,指天马。

1诗歌三、四两句中,“瘦骨”“铜声”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诗人借马,婉曲地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班级制作古诗辑录,有同学写了一则卷首语,请你帮他完善相关内容。

热爱是对自然风光的流连,是陶渊明眼前(1)“______,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是欧阳修笔下(2)“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的闲情;热爱是对自我人生的回顾,是李清照(3)“______,误入藕花深处”的惊喜,是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4)______”的哀叹;热爱是对君子风范的养成,是孟子(5)“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的坚守;热爱是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是杜甫《春望》中借花鸟抒写(6)“____________”的戚戚愁肠,是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7)____________”的忠君报国之心。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红岩》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院坝里,空荡荡地,渺无人影。

隔了一阵,才看见,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无声无息地在院子里出现了。他的头发雪白,满脸花白的胡须又浓又密,像刺猬的箭毛一样遮住脸庞,只露出一对滞涩的眼睛。他糊里糊涂地沿着院坝,用一双枯黑的脚板,机械地神经质地独自跑步……也许,这个人就是老大哥说过的,那个老疯子?

(节选自《红岩》第19章)

【1】这个“头发雪白,满脸花白的胡须又浓又密”的老头是____________(人名)。

【2】这个老头真是个“老疯子”么?说说他变“疯”的目的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风筝——写在云端的千年传奇

①风等,又名纸鸢、纸鹞等,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大约在12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在风筝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不断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②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变化。根据史书记载,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随着风筝逐渐走向民间,它的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在扎制和装饰上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风筝制作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明清时期,我国风筝发展进入鼎盛阶段,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等,除了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③此外,放风筝还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和民俗活动。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风筝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诸多民俗事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和扎绘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技艺方面。

④风筝还是一些礼俗的极好载体,其中,关于庆寿、贺喜方面的风筝就有数十种,祝福长者健康长寿的,有老寿星风筝、寿桃风筝、百寿图风筝等;鸳鸯风筝、日月龙凤风筝、龙风呈样风筝等,则用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礼愿。人们不但将这些风筝送上蓝天,还精工细做,作为寿礼、贺礼相赠。

⑤因风筝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故有“南鹞北鸢”之说;但由于各地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受当地诸多民俗文化和地缘关系的影响,风筝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在我国,放风等的季节还受岁时节令的影响,南方放风争在重阳节前后,北方放风筝在清明节前后。至于放风筝的动因,又有不同:潍坊人放风筝图个吉利太平,京津人放风筝则有“放晦气”一说。

据考证,广东阳江的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风筝放飞场。由于山海之间的特定地理环境,每年中秋至重阳期间,是风筝上天的最佳时间,放风筝自然成了民间活动。南有阳江,北有潍坊。山东潍坊是中外闻名的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的风筝历史很久远,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距今已有2000多年。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相传有位姓陈的哑巴艺人扎的风筝新颖好看,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这时,清明节前后竞放风等也成了当地的踏春风俗。曾做过潍县(今潍坊)县令的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国,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歌把潍县风筝的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得淋漓尽致。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

⑦中国的风筝艺术不仅因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因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各有千秋,它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路、戏剧、民俗、宗教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加点短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功”。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其为“呆拙”。而这位书画名家,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意思:点上油灯,接继日光,形容勤奋工作和读书。),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做起,虔诚砥砺,法度严谨,坚持回炉作业。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