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邂逅小学同学,他真是太激动了。

B.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濡以沫,友好相处。

C.爱能化解芥蒂,消除疑虑、嫉妒和憎恨,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D.要想不受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的诱惑,就必须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

 

2、下面是一位同学未完成的对联,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补充完整( )

八方聚爱,,情连宇内卫中华。

A.爱涌心头驰江城 万众情牵

B.爱涌心头驰武汉 万众牵情

C.爱心涌起驰江城 万众情牵

D.爱心涌起驰武汉 万众牵情

3、下列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赞赏。

B.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C.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D.敌人的进攻锐不可当,我们都快支持不住了。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运用广泛,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C.《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D.《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展现出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二、课内阅读(背诵古诗)

1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3下面是对这首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的景物。

C. 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 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句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勒出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古诗词中,诗人往往用莺歌燕舞来写春天的生机盎然,体现在《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导读

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在此之前,我得继续写我的报道,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我把 关于这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横线处的人物是__________

(2)你能写出作品中关于长征的两个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墨

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⑥成语“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注】①墨锭: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制而成,作为书画类用品。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墨的。

2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2)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进行说明的。

B. 墨的价值如此昂贵是因为它已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C. 墨的制作过程依次是取烟、制作烟料团、加入配料制成墨团、捣练锤击、入模成型。

D.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4如今,“墨”已超越了它作为书写工具的内涵,而以更丰富的意蕴呈现于汉语中,如下列词语:墨客、墨宝、胸无点墨、舞文弄墨,请选择并解释其中的两个词语。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写作。

(1)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2)生命中什么是可贵的?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将题目“_____________是可贵的”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