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诘责     吹嘘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浩瀚  胆怯       油光可鉴        重岩叠嶂

C.黝黑     斑斓        僵绳             筋疲力尽

D.禁固  默锲        祖藉            黯然失色

2、下列句子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做,尤喜纺绵。

B.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留下眼泪。

C.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治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个不同。

D.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

3、下列各句分析正确的一项(     

A.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作比较,把生物与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比较,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B.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该句语序不合理,“妈妈从北京买来的”是限定条件,应该放在“一件”前面。)

C.“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分别是记叙和对偶、拟人。)

D.“青春绝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过程。”(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春是过程。”)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是否关注文章的细节,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B.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C.加强境外输入疫情的防控是当前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

D.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使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苏轼的《中秋月》,回答问题。

春日野行  唐  温庭筠

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蟆①。

镜中有浪动菱蔓,陌上无风飘柳花。何事轻桡②句溪客③,绿萍方好不归家?[1]

【注】①馆虾蟆,对蛤蟆的戏虐之称。 ②轻桡,即轻舟,一本作“扁舟”。③句溪客:指诗人自己。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的景色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西塘美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2)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中,色彩的运用更能增强表现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墨色点染风云,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情;白居易《卖炭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借对照鲜明的色彩描写出卖炭老者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除外)“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什么?

(2)《蝉》一文中写到蝉的卵一产下来就面临着被“蚋”破坏的危机。《螳螂》一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写出螳螂的卵从产下来到长成强壮的幼虫要经过哪些险关?如果它们长成成虫,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昆虫(从外形和习性两个方面简单概括)?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红灯笼蜿蜒在乡间

王梦乔

①我的母亲,曾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里教过好一阵子书。说是小学,其实整个学校就只有一个老师和三间土坯房子。学生有二十七八个,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都有。母亲采用的是复式教学,如一二三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中间有廊柱隔开,常常是她给三年级的几个孩子讲课时,其他孩子就在一边默写或默读。

②山里的学生,大多住得很分散,家离学校又很远,他们大都有几十里的山路要走。中午,孩子们就在学校里应付一餐。母亲除了教课,还要当厨师,负责给孩子们做午饭。下午,母亲又要接着上课,晚上还得备第二天的课,一刻也闲不下来,一天到晚地忙。

山里的天,黑得特别早,特别是到了冬天,一擦黑就得放学,否则孩子们就得被黑夜笼罩在半路上,那是很危险的。孩子们的家与学校离得远,山路又崎岖,母亲不放心他们的安全,于是,便每天都提着一盏红灯笼,将他们一一送到家门口。直到天黑透了,母亲才提着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学校来。

④红灯笼是母亲自己亲手做的,将红绸布裹在一圈竹笼篾条上,笼子中间,用铁丝弯成一个夹,用来夹住小半截松脂。我每天就是这样望着,母亲行色匆匆地提着灯笼领着孩子们上路,我又倚门盼着,母亲疲惫不堪地回来。而每个夜晚,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将第二天要用的半截松脂放在红灯笼里。

⑤母亲的红灯笼,仿佛变成了母亲的化身。站在门口等孩子的家长,一看到红灯笼出现,就知道是自己的孩子回来了。赶路的乡亲们,一见到红灯笼,就知道是孩子们放学了。所有路上的人就忙着让道,并朝着红灯笼大声喊:“艾老师,辛苦了!”

⑥一天,夜深了,我还没看见母亲回来,更没看见红灯笼,心里不禁有些发毛。就在这时,听见前面人声鼎沸,一大群人举着火把,正朝我家奔来。到了跟前,我才看清,是村民们用睡椅抬着母亲,而母亲此时,已是昏迷不醒了。大家将母亲安置在床上,又叫两个小伙子抬着睡椅,火速请来邻村的医生。原来,母亲送完学生回来时,灯笼里点燃的松脂,被一阵大风吹灭,母亲因看不清路,而跌进路边的深沟里。幸亏被路过的村民发现,叫来大伙儿,才将母亲救起。

⑦第二天傍晚,母亲便要挣扎着下床。她刚从床上站起来,就发现了什么似的,大声喊我:“娃,快起来!”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朝窗外望去,只见上百只灯笼,排成了一条长龙,静静地移动着。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一个最壮观的场景

⑧我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这只长龙停在我家门口。母亲颤抖着手打开门,只见村支书手里提着一只明亮的红灯笼。他走上前,把灯笼双手呈送到我母亲的手里,说:“艾老师,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给您赶制了一只红灯笼,都是用山里最好的材料做的,保证再大的风也吹不灭它。”母亲的眼眶湿润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儿地向聚在门前的乡亲们招手。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我每天就是这样望着,母亲行色匆匆地提着灯笼领着孩子们上路,我又倚门盼着,母亲疲惫不堪地回来。(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所有路上的人就忙着让道,并朝着红灯笼大声喊:“艾老师,辛苦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句子)

【3】第⑦段写道“那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一个最壮观的场景”,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30字左右的独白。

【4】联系全文理解,试分析文中的“红灯笼”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一:

从小学到初中,老师的目光在你的成长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谢老师鞭策的目光,在你迷茫时给你指引正确的方向;感谢老师激励的目光,在你困难时给你力量和勇气……

请以“忘不了老师的目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