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 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C. 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 900万,避免约1 100万人不因吸烟而死亡。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行是诗经名曲。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
B.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
C.茅盾,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小说《子夜》、《蚀》三部曲。
D.《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第二卷,由艾芙•居里创作,她是居里夫人的次女。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秀颀(qí) 斟酌 濒(bīn)临 自出新裁 锐不可当(dāng)
B. 遒劲(jìng) 辟邪 茸毛 重峦叠嶂 坦荡如砥(dĭ)
C. 虬(qiú)枝 巧妙绝纶(lún) 情郁于中 无动于中
D. 翘qiáo首 慰藉(jí) 着眼 惟妙惟肖 诚皇诚恐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C.父母往往舐犊情深,对孩子的错误不忍心苛责。
D.在建国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5、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讽喻诗,作者自注“苦宫市也”,可见诗歌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心忧炭贱愿天寒”,用心理描写写出卖炭翁反常的心态,反映了他悲惨的生活境遇。
C.“手把文书口称敕”,写出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刻画了卖炭翁虽受压榨欺压但敢于反抗的形象。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形象?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诗文默写。
(1)征蓬出汉塞,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树树皆秋色,_____。(王绩《野望》)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初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
(4)云漂浮不定,幻化成形,是诗人的歌咏对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用“__,__”描述云生海市蜃楼之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____,____”,描述了湖水白云相连的景象。
7、
【1】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甲)
……我禁不住说道:“请你告诉我,李长林,你们怎么能够骑着这种瘦狗去打仗呢?你们的红军骑兵就是这样的吗?”
“不是!你会看到的!你的牲口‘坏啦’?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坏牲口留在后方,我们的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要是有一匹马又壮又能跑,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不送前线!我们在后方只用快死的老狗。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如果你要马,同志,请到前线去!”
……我在他身上开始发现一种后来我在这样奇怪地铁一般团结的中国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品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乙)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1)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分别找出能具体表现红军队伍“同甘共苦”的品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题所说的“同甘共苦”之外,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再简要概括红军队伍中具有的其他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完成小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捐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未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调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叫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了,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足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住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送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践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 他是照例的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的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该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邦彦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息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寡言( ) (2)矫揉造作( )
【2】下列短语中结构类型与示例一致的短语是( )
示例:反对形式主义
A.有味地听
B.惋惜的颜色
C.小说和童话
D.喜欢孤独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叶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4】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文章第⑤⑥自然段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题目:再来一次又何妨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