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颓唐(tuí) 推祟(chóng) 诚皇诚恐(huáng) 碳中和
B.黝黑(yǒu) 喧嚣(xiāo) 惟妙惟肖(xiāo) 笔竿子
C.婆娑(suō) 秀颀(qí) 潜滋暗长(qián) 泄洪道
D.狼籍(jí) 恹恹(yān) 鹤唳鸡群(lì) 孺子牛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开鲁第三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通过对冰心《荷叶·母亲》的品读,使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C.未来5年,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将达5亿人次,周边国家将率先受益。
D.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
3、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共12篇,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文学作品。
B.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C.作者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我们认识了一位虽有民族偏见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日本老师。
B.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我们领略了白杨树坚强不屈、不折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C.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我们流连于设计者和匠师们别出心裁创造的图画美。
D.读《周亚夫军细柳》,我们折服于周亚夫治军严明、不卑不亢的“真将军”风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C.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6、古诗文名句默写。
意象是鉴赏诗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元素。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1)松柏——高洁、坚贞的象征。如刘桢《赠从弟》中“_______?_______”,在一问一答间表明坚贞志向。
(2)蓬草——暗示远行,流露孤独之情。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
(3)桃花——出自陶渊明“桃源”的意象,象征理想、美好生活。如张旭《桃花溪》中“_______、_______”
(4)夕阳——苍凉沉郁,寄托郁愤之情。如朱敦儒《相见欢》中“_______”。
(5)山水——自然生活,净化心灵,寄寓情怀。如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表达“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之心。
7、下面是《昆虫记》里的一段文字,以此为例简析这部名著“科普文学”的特点。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8、文学类文本阅读。
感念老师
阎连科
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株嫩黄幼小的苗芽。
②我把这株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受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盖世的。
④每年过年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⑤从小学升初中后,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中最长的。
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昭示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一样。——这其中有我,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4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⑪而我,已人至中年。
⑫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1)请概括文中详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
(2)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
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3)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
B.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
C.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
D.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埋怨和悲伤。
(4)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
(5)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9、按要求写作。
坚持,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信念。坚持努力与拼搏,让自然无惧风雨,绽放生命的光彩;坚持热爱与前行,让成长无畏艰险,迸发青春的光芒;坚持传承与发展,让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时代的魅力;坚持初心与奋斗,让国家勇往直前,创造灿烂的辉煌。
请以“坚持,终将美好”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